西红柿的中国之旅:一个跨越世纪的美食传奇

西红柿,又名番茄,英文名为tomato,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西红柿带到了欧洲,并迅速风靡各国。
那么,西红柿是怎么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中国的呢?根据历史记载,西红柿大约在17世纪末传入中国。
康熙年间:首次露脸
据《康熙字典》记载,"番茄"一词最早出现于1716年编纂的《康熙字典》中,解释为"草名,生西域"。这意味着,在康熙年间,西红柿已经传入中国,但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存在。
乾隆年间:宫廷御菜
到了乾隆年间,西红柿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据说,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西红柿,将其列为宫廷御菜。在《乾隆起居注》中也多次记载了西红柿被奉为宴席佳肴的情景。
嘉庆年间:民间流传
嘉庆年间,西红柿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有记载称,当时苏州一带的百姓已经广泛种植西红柿,并称之为"西蕃柿"。到了19世纪中期,西红柿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
20世纪:营养价值被发现
随着科学的发展,西红柿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非常丰富。因此,西红柿成为了备受推崇的健康食品,在餐桌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标签:西红柿,番茄,康熙字典,乾隆皇帝,嘉庆年间,西蕃柿,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