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翻译”《幼时记趣》:来,带你看看古代熊孩子的脑洞有多大

“神翻译”《幼时记趣》:来,带你看看古代熊孩子的脑洞有多大

这篇文章,其实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片段。别看文字不长,那脑洞开得比黑洞还大。下面,咱们就一句一句地来解剖这个“宝藏男孩”的内心世界。

第一幕:万物皆可“放大招”

>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大白话翻译: 我回想自己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眼力好到能睁着眼睛看太阳(小朋友们千万别学,会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只要看到一丁点儿的小玩意,我非得凑上去把它研究个底朝天,所以总能发现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

趣味解说:

看见没?这就是传说中的“开天眼”和“上帝视角”啊!沈复小朋友从小就自带“显微镜”功能。咱们小时候顶多是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人家直接就进入了“细察纹理”的境界。这“物外之趣”,说白了就是脑补的乐趣。一个瓶盖在他眼里可能是飞碟,一片落叶可能是小船。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抱着个纸箱子,就能幻想自己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状态吗?想象力,是童年最强的超能力,古今通用!

第二幕:蚊子也能变成“仙鹤舞”

> 原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大白话翻译: 夏天蚊子多得跟打雷似的,“嗡嗡嗡”吵死人。我就悄悄把它们想象成一群仙鹤在天上跳舞。心里这么一想,好家伙,眼前的蚊子真就成了一群群的仙鹤。我抬着头看得太入迷,脖子都僵硬了。

趣味解-说:

这段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能把烦人的蚊子脑补成“群鹤舞空”,这得是多强大的精神胜利法!换做是我,早就“啪”一巴掌上去了。而沈复小朋友呢,不仅不烦,还把它当成了3D环绕立体声IMAX大片来看,甚至看到了“颈椎病”发作的程度。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脑洞够大,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烦恼,只有发现不了的乐子。下次再被蚊子咬,不妨试试心里默念:“仙鹤正在为我献上祈福之吻……”(好吧,我承认我做不到)。

第三幕:土堆假山里的“武侠大片”

> 原文: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大白话翻译: 我还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让它在烟雾里挣扎着乱飞乱叫,我就把这看成是“青云中的白鹤”景象,效果果然跟仙鹤在云端鸣叫一样,看得我爽歪歪。我还经常在坑坑洼洼的土墙边,或者花坛草丛里,蹲下身子,让视线跟花坛平行,然后聚精会神地看。把草丛当成森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凸起的小土块当成山丘,凹下去的地方当成山谷,我的精神就在这个小世界里遨游,别提多自在了。

趣味解说:

看看!“虐蚊”也能玩出艺术感,沈复小朋友真是个平平无奇的“行为艺术小天才”。用烟喷蚊子,还美其名曰“青云白鹤观”,这理由找得简直清新脱俗。

更厉害的是后面这段,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玩的“微缩景观”或者沙盘游戏吗?一块泥巴、几根小草,就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江湖世界”。蚂蚁是“绝世高手”,小虫是“凶猛野兽”,一场蚂蚁打架在他眼里就是“华山论剑”。这种沉浸式体验,比现在任何VR游戏都来得真实和投入。他不需要任何道具,只需要一个愿意蹲下来的身体和一颗天马行空的心。

第四幕:蛤蟆引发的“正义之战”

> 原文: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大-白话翻译: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里打架,看得正起劲呢,突然冲出来一个“庞然大物”,那气势,简直跟推倒大山、拔起大树一样,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伸,就把两只虫子都给吞了。我年纪小,正看得入神,被这一下吓得“我去!”一声叫了出来。等我回过神来,立马抓住那只蛤蟆,用小树枝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趣味解说:

这段简直是全文的高潮!一场精彩的“虫虫格斗赛”正到关键时刻,突然杀出一个“天降巨兽”(癞蛤蟆),直接把两个选手都给“秒”了。沈复小朋友先是“惊”,然后是“怒”。他为什么生气?因为这只蛤蟆破坏了他心中的“江湖规矩”!你个大BOSS怎么能下来秒杀新手村的小怪呢?太不讲武德了!

于是,他化身“正义使者”,对蛤蟆执行“鞭刑”,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一个气鼓鼓的小孩,拿着根小树枝,追着一只蛤蟆满院子跑,嘴里可能还念叨着:“叫你搞偷袭!叫你搞偷袭!”这既体现了孩童的天真,也展现了他们心中最朴素的正义感。

总而言之,沈复的童年,就是一部不需要氪金、不需要充电,全靠想象力驱动的“开放世界”大作。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乐趣,往往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标签:幼时记趣,闲情记趣,浮生六记,沈复,文言文翻译,童年,想象力,古文新说,趣味解读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