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四月初五,又称清明节,是一个寄托哀思、祭奠逝者的传统节日。它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成为中国重要的纪念节日之一。
习俗多样,寄托哀思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历史悠久,感人至深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诗经》中就有"四月清和风日好"的记载。到了汉代,清明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成为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佳句,生动描绘了清明节的热闹景象。
民族团结,与子同袍
清明节不仅是祭奠逝者的节日,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古代,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要的募兵节,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抗日将领贺龙曾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寄托了抗日军民对胜利的渴望,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决心。
标签: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风筝,吃青团,民族团结,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