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85硕士开起了摩的:学历与职业,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当985硕士开起了摩的:学历与职业,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985硕士去开摩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这怎么可能?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985硕士那可是“天之骄子”,毕业后理应进入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穿着体面、坐在办公室里敲代码、搞研究,怎么会和风里来雨里去的摩的司机联系在一起呢?这种强烈的反差,无疑给社会投下了一颗“惊雷”。

但细细想来,这颗“惊雷”炸开的,恰恰是我们内心深藏的焦虑和固化的观念。

焦虑一:学历的“含金量”缩水了?

很多人首先会想:“费那么大劲儿考985,读了硕士,结果去开摩的?那这学历还有什么用?”这种想法背后,是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担忧。我们习惯了把学历与未来收入、社会地位划等号,认为高学历必然对应高薪好工作。当这种“必然”被打破时,人们自然会感到迷茫,甚至对教育本身产生怀疑。

焦虑二:是不是就业市场太“卷”了?

“是不是好工作都被抢光了,连985硕士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了?”这是另一种普遍的猜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确实不小。一些热门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传统高薪职位也趋于饱和。这种背景下,一个985硕士选择“降维打击”去做摩的司机,似乎也成了某种“内卷”的注脚。

焦虑三: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了?

但新华社的评论,显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焦虑层面。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位摩的师傅也许只是在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许他享受这份工作的自由,不用面对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不用承受巨大的业绩压力。也许这份工作的收入,加上他的个人投资或副业,足以支撑他的生活甚至让他过得更舒适。又或许,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他在摩的驾驶座上思考着人生的下一个方向。

学历是知识的证明,是获取能力和思考方式的途径,但它不是职业的唯一标签,更不应是个人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一个985硕士,他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会伴随他,甚至帮助他把一份看似“普通”的工作做得不普通。比如,他会不会用大数据分析哪个时间段哪个地点拉客效率最高?会不会利用他的高情商更好地服务乘客?这都未可知。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如果所有高学历人才都挤在金字塔尖,那谁来为我们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务?谁来从事那些看起来“不高大上”但必不可少的工作?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一个985硕士开摩的,一个博士去卖猪肉,一个海归去种地,那说明我们的社会观念真正成熟了,我们不再用单一的、功利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而是更加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

所以,这起事件,与其说是一次“人才浪费”的悲剧,不如说是一面社会观念的“照妖镜”。它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学历、对就业、对成功的刻板印象和不必要的焦虑。当9华社愿意关注并评论这种现象时,它恰恰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放下这些固有的观念,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人生选择。

标签:985硕士,摩的,新华社,就业,职业选择,人才浪费,学历贬值,社会观念,职业观,内卷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