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物馆:是时候和“木乃伊”说再见了!

英国博物馆:是时候和“木乃伊”说再见了!

你可能会问,我们从小到大都这么叫,甚至连好莱坞大片都叫“The Mummy”,这有什么问题吗?别急,听我跟你慢慢道来。

为什么“木乃伊”这个词要“退休”?

简单来说,英国的博物馆界开始觉得“木乃伊”这个词,它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没有尊严的“物品”,像一个展览品,而不是曾经有血有肉的个体。

1. “去人化”的争议:你想想,“木乃伊”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更像一个物件?它让我们忽略了这具遗骸曾经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自己的名字、家庭、信仰和生活。用“木乃伊化的遗骸”(mummified remains)或者“木乃伊化的人/个体”(mummified person/individual)这样的说法,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便逝去千年,他们也依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2. 尊重死者,穿越时空:现代博物馆越来越注重伦理和人道关怀。他们希望参观者在面对这些古老的遗骸时,能怀着一份敬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猎奇。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祖先遗骸被展示出来,你肯定也希望他们能被当做值得尊敬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展品。

3. 殖民历史的遗产:这是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很多古埃及或世界其他地方的木乃伊,都是在殖民时期或探险时期,被从原生地“带走”的。当时很多做法并不尊重当地文化和人民意愿。而“木乃伊”这个词,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这种不平等的历史印记。现在,博物馆希望通过改变称谓,来审视和修正过去,努力“去殖民化”,展现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

4. 教育意义的提升:当博物馆用更精准、更人性化的词语时,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接受到更深刻的教育。他们会开始思考这些遗骸的来源、它们所属的文化背景,以及它们被带到这里来的历史。这比简单地看一个“木乃伊”标本要更有意义得多。

这波“改名风潮”影响有多广?

目前,大英博物馆已经开始在其网站和展示中逐步引入新词汇,而纽卡斯尔的大北方博物馆更是明确表示,他们将彻底停用“木乃伊”一词,转而使用“木乃伊化的人”或“木乃伊化的遗骸”。这不仅仅是英国的事情,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都在进行类似的自我审视和改进,比如讨论归还被掠夺文物,或者改变对一些敏感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

所以啊,下次你在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遗骸,如果它们不再叫“木乃伊”了,你可别觉得奇怪。这背后,是博物馆在努力变得更“有爱”,更“有温度”,也是我们在向历史和逝者表达最深切的敬意。这不只是一场词语的革命,更是一场观念的进步呢!

标签:英国博物馆,木乃伊,称谓改变,尊重死者,文化遗产,埃及,殖民历史,博物馆伦理,去殖民化,人类遗骸,文化敏感性,社会进步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