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物馆:是时候和“木乃伊”说再见了!

你可能会问,我们从小到大都这么叫,甚至连好莱坞大片都叫“The Mummy”,这有什么问题吗?别急,听我跟你慢慢道来。
为什么“木乃伊”这个词要“退休”?
简单来说,英国的博物馆界开始觉得“木乃伊”这个词,它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没有尊严的“物品”,像一个展览品,而不是曾经有血有肉的个体。
1. “去人化”的争议:你想想,“木乃伊”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更像一个物件?它让我们忽略了这具遗骸曾经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自己的名字、家庭、信仰和生活。用“木乃伊化的遗骸”(mummified remains)或者“木乃伊化的人/个体”(mummified person/individual)这样的说法,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便逝去千年,他们也依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2. 尊重死者,穿越时空:现代博物馆越来越注重伦理和人道关怀。他们希望参观者在面对这些古老的遗骸时,能怀着一份敬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猎奇。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祖先遗骸被展示出来,你肯定也希望他们能被当做值得尊敬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展品。
3. 殖民历史的遗产:这是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很多古埃及或世界其他地方的木乃伊,都是在殖民时期或探险时期,被从原生地“带走”的。当时很多做法并不尊重当地文化和人民意愿。而“木乃伊”这个词,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这种不平等的历史印记。现在,博物馆希望通过改变称谓,来审视和修正过去,努力“去殖民化”,展现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
4. 教育意义的提升:当博物馆用更精准、更人性化的词语时,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接受到更深刻的教育。他们会开始思考这些遗骸的来源、它们所属的文化背景,以及它们被带到这里来的历史。这比简单地看一个“木乃伊”标本要更有意义得多。
这波“改名风潮”影响有多广?
目前,大英博物馆已经开始在其网站和展示中逐步引入新词汇,而纽卡斯尔的大北方博物馆更是明确表示,他们将彻底停用“木乃伊”一词,转而使用“木乃伊化的人”或“木乃伊化的遗骸”。这不仅仅是英国的事情,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都在进行类似的自我审视和改进,比如讨论归还被掠夺文物,或者改变对一些敏感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
所以啊,下次你在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遗骸,如果它们不再叫“木乃伊”了,你可别觉得奇怪。这背后,是博物馆在努力变得更“有爱”,更“有温度”,也是我们在向历史和逝者表达最深切的敬意。这不只是一场词语的革命,更是一场观念的进步呢!
> 同类文章:
- 什么的奇迹
- ngo组织是什么意思
- 天目山:探秘大自然的宝藏
- 山东城市:黄金寨的探秘之旅
- 探秘沈阳铁西区: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完美融合
- 珠海渔女的故事
- 政府参事:为什么他们总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 国家宏观调控:解析经济大周期的秘密
- 特奥会:残疾人力量的舞台
-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何拯救中华文明?
- 中国农工民主党:为劳动群众发声的力量
- 河南省永城市:探寻这座历史名城的魅力
- 浮士德精神:踏入知识的深渊
- 长江隆美:一颗闪耀的明珠
- 文莱地图解析:探寻这个南海明珠的魅力所在
- 巴金激流三部曲:百年中国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
- 四月十八日是什么日子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塑中国改革历史
- 塔尔巴:全球最古老的游戏之一
- 楚国的都城:繁华与战争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