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钱伟长论文“零参考文献”:是学神附体还是另有隐情?

揭秘钱伟长论文“零参考文献”:是学神附体还是另有隐情?

首先,得明确一件事:钱伟长先生的论文“零参考文献”这事儿,基本属实,但特指他那篇最关键、最核心的成名作。

这篇“神作”诞生于1941年,是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攻读博士时完成的。当时,世界著名力学家、他的导师辛格(J. L. Synge)给了他一个前沿课题——“板壳的内禀理论”,这个问题困扰了整个力学界很久,一直没能找到统一的、简洁的解法。

结果你猜怎么着?钱伟长把自己关在多伦多大学的图书馆里,花了大概50天的时间,硬是从最基本的经典力学原理出发,用全新的数学方法,推导出了完整、统一的板壳理论方程。这篇论文逻辑严密,推导过程天衣无缝,从第一性原理直接干到了最终结论。当他把这篇长达100多页、通篇都是数学公式和推导的论文交给导师辛格时,据说辛格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参考文献部分空空如也,当场就惊了。

为什么能做到“零参考文献”?这难道不是学术大忌吗?

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绝不是一句“大佬牛X”就能简单概括的。

第一,这是“开天辟地”式的原创,而非“添砖加瓦”式的研究。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现在大多数科学研究,好比是在一栋已经盖好的摩天大楼里做精装修。你研究怎么让墙面更隔音,他研究怎么让灯光更节能。你做的每一步,都得说明是参考了哪个建筑师的设计、哪个电工的布线方案,这就是引用参考文献。

但钱伟长当时干的活儿,相当于重新发明了一套“钢筋混凝土”的配方和建造方法。他不是在装修大楼,他是在为建造全新的大楼类型提供地基和框架。他的工具就是最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公理,这些东西就像是“1+1=2”一样,是学术界的“常识”,通常不需要特别注明“引用自《数学原理》第几页”。他的工作是从源头创新,所以找不到可以直接引用的“前人路径”,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开路的人。

第二,时代背景和学术规范的差异。

20世纪40年代的学术规范,虽然也强调引经据典,但远没有今天这么“格式化”和“严苛化”。尤其对于这种高度理论化、从基本原理出发的推导,大家更看重的是你逻辑的自洽性和结论的颠覆性。导师辛格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钱伟长独创性思维的欣赏。这篇论文后来被收录在冯·卡门(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钱学森的导师)的60周年纪念文集里,本身就代表了学术权威对它原创性的最高认可。

第三,这是一种“凡尔赛”,更是一种自信。

钱伟长先生的底气在哪?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那个年代的清华物理系是什么概念?“神仙打架”都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师是吴有训、叶企孙,同学是杨振宁、林家翘、邓稼先……在这种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超乎想象。对他来说,那些复杂的力学方程和张量分析,可能就跟咱们背九九乘法表一样,是刻在脑子里的“肌肉记忆”。所以,他有自信直接从公理出发,完成整个逻辑闭环。

那我们现在写论文,能学钱老先生吗?

答案是:千!万!不!要!

这么说吧,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可以“无招胜有招”,因为他已经洞悉了所有招式的原理。但作为初学者,你连一招半式都还没练熟,就学人家“无招”,那不叫高手,那叫“白给”。

钱老的“零引用”是建立在他开创一个全新领域、且自身知识体系极其完备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哪怕只是挪动一小步。引用参考文献,既是对前人劳动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立足点,更是帮助读者理解你工作背景的必要途径。

所以,钱伟长的故事,咱们可以当成一个传奇来敬仰,它激励我们追求真正的原创和深入的思考。但回到现实,该做的文献综述、该列的参考文献,一个都不能少。不然,你的导师可能会让你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力学”——物理层面的那种。

标签:钱伟长,参考文献,学术规范,力学,科学大家,独创性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