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12: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神级”高考作文

说到2012年的高考作文,有一个题目是绕不开的“顶流”,那就是当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材料作文——“船主与油漆工”的故事。相信很多非那届的考生,也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
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油漆工刷完后,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上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油漆工送来一大笔钱。油漆工很惊讶,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却说:“这不是给你的工钱,是感谢你救了我孩子的命!我前几天让他们坐这艘船出海了,如果不是你补了那个洞,他们可能就回不来了。”
是不是感觉像一碗温热的心灵鸡汤?但这碗“鸡汤”当年可是把考生们“烫”得不轻。因为它看似简单,实则立意空间极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写偏。
我们来盘一盘当年的主流“破题姿势”:
1. 核心立意:责任与良知。 这是最大众、也最稳妥的切入点。油漆工的“顺手一补”,是超越合同要求之外的善举,源于他内心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可以写“责任是金”“于细微处见精神”“善良是无需回报的本能”等等。当年的考生们估计都在绞尽脑汁,如何把自己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儿,拔高到修补人类文明巨轮的高度。
2. 黄金角度:细节决定成败。 那个小小的船洞,就是一个致命的细节。油漆工的细心,挽救了一场悲剧。这个角度写起来非常具体,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各种事例,比如某个工程师多检查了一个螺丝,避免了重大事故;某个医生多问了一句,发现了病人的隐疾。这个立意既深刻又好驾驭,属于“高分潜力股”。
3. 思辨深度:价值的衡量。 船主给的钱,不是刷漆的“价格”,而是拯救生命的“价值”。这就引申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一个行为的价值,究竟是由其成本决定,还是由其产生的结果决定?这个角度比较考验思辨能力,能写好的同学,往往能给阅卷老师带来“此子恐怖如斯”的惊艳感。
当然,2012年并非只有“船主与油漆工”一个话题。那一年的高考作文,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回望2012年的这些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引导年轻人去关注现实、思考责任、体察生活中的善意与智慧。它们不仅仅是一道考试题,更像是一次成年前的价值观叩问。或许我们早已忘记了当年自己写下的文字,但那些关于责任、细节、善良与希望的思考,早已内化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像那个油漆工一样,“顺手”帮我们补上了人生的某个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