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从万众期待到褒贬不一,我们究竟“吃”到了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3》:从万众期待到褒贬不一,我们究竟“吃”到了什么?

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播出时,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哪道菜最诱人,哪个地方的人文故事最动人吗?那简直是全民的“美食狂欢节”,大家恨不得立刻冲向厨房,或者奔赴远方去寻觅那些美食。它不仅仅是纪录片,更像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中国美食百科全书,把中华大地上的风味、人情、智慧,通过美食这个载体,传递到我们心里。

所以,当《舌尖上的中国3》宣布回归时,我的期待值几乎是拉满了的。心想着,这次又会带我们发现哪些隐藏在民间的美味宝藏?又有哪些平凡的食材,能在巧手下焕发不一样的光彩?结果呢,第三季播出后,大家的反馈有点“五味杂陈”了。

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这还是我认识的《舌尖》吗?”不少观众觉得,第三季的重点似乎发生了转移。它不像前两季那样,将镜头长时间地聚焦在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最终呈现上,而是更多地转向了美食背后的“人”、“器”、“技”和“境”。比如,有专门的篇幅去介绍各式各样的厨房器具,从刀具到锅碗瓢盆,从竹编到陶器,这些都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抱着“看美食”心态的观众来说,可能就觉得“菜呢?我的菜去哪了?”。

当然,这种转变并非没有意义。它尝试从更宏大的文化视角去解读美食,探索食物与人、与工具、与环境、与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比如,我们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那些默默无闻却匠心独运的厨具制作者;也了解了一些濒临失传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小吃。它不再仅仅是“舌尖”,更像是“文化”与“历史”的舌尖。

但话说回来,作为一档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如果观众看完后最大的感受不是“饿”,而是“哇,这把刀真好看!”或者“这个老物件好有年代感!”,那多少还是有点跑偏了初衷。也有人觉得,有些故事线索不够连贯,叙事节奏也与前两季有所不同,缺少了那种一气呵成的“沉浸式”美食体验。

不过,抛开这些争议,我个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3》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提醒了我们,美食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背后有无数人的付出和智慧。也许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舌尖》,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饮食文化。它就像一道味道独特的菜,虽然不合所有人的口味,但用心品尝,总能尝出些不一样的韵味。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标签:舌尖上的中国3,舌尖3,美食纪录片,饮食文化,争议,厨具,传统技艺,人文故事,中国美食,舌尖上的中国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