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值千口爽:解密可口可乐百年影像传奇

一张图值千口爽:解密可口可乐百年影像传奇

说到可口可乐的图片,咱们绕不开的第一个主角,就是那个“女神”——不,我说的不是哪位代言明星,而是它那标志性的弧形瓶(Contour Bottle)

你可能不知道,在1915年它诞生之初,设计师接到的要求堪称“奇葩”:“要一款在黑暗中仅凭触觉就能辨认,甚至打碎在地也能一眼认出的瓶子。” 结果,这个灵感来自可可豆荚(虽然是个美丽的误会)的瓶子横空出世,它性感的曲线不仅让它在众多饮料中脱颖而出,更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画作,到无数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这个瓶子本身就是一张无需言语的、最顶级的“产品图”。

接下来,咱们得聊聊一位重量级“代言人”,他可能比任何明星的带货能力都强——穿红袍的圣诞老人

很多人以为圣诞老人天生就该是红衣白胡子的慈祥胖爷爷,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1930年代以前,圣诞老人的形象五花八门,甚至还有穿绿袍、瘦高的版本。直到1931年,可口可乐公司邀请插画师海顿·珊布(Haddon Sundblom)为圣诞广告创作形象。珊布以自己的朋友和一位退休销售员为模特,画出了那个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面颊红润、快乐又亲切的圣诞老人形象。而老人身上那标志性的红色,恰好就是可口可乐的品牌色。连续三十多年的广告轰炸,硬是把这个“可口可乐版”圣诞老人,推广成了全球标准版。你看,一张小小的广告图,竟然能“定义”一个世界级的文化符号,这操作是不是很秀?

当然,可口可乐的图片故事里也少不了“可口可乐女郎”(Coca-Cola Girls)的身影。从19世纪末开始,可口可乐的海报上就频繁出现健康、时尚、充满活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飞行员,或是运动员,或是优雅的家庭主妇,喝着可乐,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这些图片不仅是广告,更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们传递着一种“喝可口可乐,享受美好生活”的积极信息,让品牌形象变得生动而有温度。

随着时代变迁,可口可乐的镜头语言也在不断进化。从上世纪70年代那张著名的“山顶(Hilltop)”广告图片——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齐聚山顶,高唱《我想给世界买瓶可乐》,传递出爱与和平的普世价值;再到如今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充满设计感的平面摄影、生活化的场景抓拍,以及像“昵称瓶”、“歌词瓶”这样鼓励我们自己动手“创作”图片并分享的活动。

可以说,从一瓶可乐的特写,到一个文化符号的塑造,再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可口可乐的图片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消费文化与视觉营销进化史。它告诉我们,一张成功的图片,不仅能让你口渴,更能让你心动。

标签:可口可乐,品牌营销,广告史,圣诞老人,弧形瓶,视觉文化,复古海报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