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之年:解读古代“小不点儿”的年龄密码

总角之年:解读古代“小不点儿”的年龄密码

咳咳,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开始穿越之旅啦!

首先,总角,可不是指小朋友们脑袋上扎的小辫儿,虽然确实与孩童的发型有关。在古代,小孩子通常不束发,而是把头发梳成两个丫髻,形状就像两个小小的角,所以才有了“总角”的说法。

那么,总角之年到底指的是几岁呢?答案是:泛指儿童时期,一般指的七八岁到十三四岁,也就是童年时期。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小学生阶段。

为啥是这个年龄段呢?

  • 生理特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正在快速发育,但尚未完全成熟,还保留着稚气未脱的模样。
  • 社会文化: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学问,比如识字、学习礼仪等,但仍然需要父母的照料,属于“半大小子”。
  • 历史沿革: "总角"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内则》:“幼,冠子,总角。” 后来,许多诗歌、典籍中也常用“总角”来形容童年。
  • “总角”的延伸意义:

  • 年龄称谓: 除了“总角之年”,我们还可以用“总角”来指代年幼的孩子,例如:“总角之交”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 文化意象: “总角”常常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像总角之年的孩子们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呢?
  • 与“总角”相关的其他年龄称谓:

  • 髫年: 指的是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也就是开始束发之前的孩子。
  • 豆蔻年华: 形容女子十三四岁,也就是总角之年的后期。
  • 束发: 男子十五岁,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参与社会活动了。
  • 总而言之,总角之年是古代对儿童年龄的一种诗意称呼,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儿童的关爱,也传递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向往。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用“总角”来称呼孩子,但它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独特而迷人的符号。

    现在,你知道“总角”是啥意思了吧?下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瞬间穿越到了古代呢?

    标签:总角,年龄,儿童,古代,文化,髫年,豆蔻年华,束发,童年,历史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