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不可以”:论世事皆无绝对客观

“客观”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好像代表着公正、理性、不带任何个人偏见。但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绝对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的感知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和判断。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感知主观性的体现。
其次,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客观性”。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被筛选、加工甚至歪曲过的。比如,新闻报道,不同的媒体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立场,导致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大相径庭。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形成自己的“客观”世界,而这却只是偏见的一种。
再者,语言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世界,但语言本身无法完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总是存在着歧义、模糊甚至隐喻,这使得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表达和理解,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说,“客观不可以”并不是否定客观存在,而是强调绝对客观的不可能。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尽量客观”,也就是在认识事物时,要努力排除个人偏见,多方面收集信息,理性分析,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达到完美的客观,因为人的局限性始终存在。
最后,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绝对客观”,不如坦然面对自身的主观性,承认不同视角的存在,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寻求共识,这或许才是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更为有效的方式。
标签:客观,主观,感知,信息,语言,偏见,理性,包容,共识,相对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