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写在什么上? 探秘古人的新年祝福

说起春联,那可是咱们中国独有的年味儿。红彤彤的纸张上写满了吉祥话,贴在门上,立马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最早的春联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写在红纸上的哦!
最早的春联,学名叫做“桃符”。顾名思义,当然是写在桃木上的啦!传说古代有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shēn shū),一个叫郁垒(yù lǜ),他们住在桃树下,专门负责捉鬼。古人觉得在桃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画像,就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所以,最早的春联,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在门的两边。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门神”plus版!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写名字好像不够“给力”,就开始在桃符上写一些祈福纳祥的句子。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什么时候开始用纸写春联呢?” 这就要感谢一位“大文豪”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chǎng)。据说他在公元964年除夕那天,突发奇想,让人在桃符上写下了两句吉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可是有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虽然孟昶当时用的是桃木,但文字已经完全脱离了“门神”的范畴,开启了春联的新篇章。
再后来,由于桃木价格比较贵,而且书写也不方便,人们就逐渐开始用纸来代替桃木。红纸也成为了春联的标准配置,一直沿用至今。你看,小小的春联,也经历了这么长的历史变迁,是不是很有意思?
标签:春联,桃符,神荼,郁垒,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