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之他来自未来

1980之他来自未来

作为一个“不小心”从未来掉进这个年代的人,我的生活堪称一部行走的“文化冲击实录”。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奇、错愕,以及一种仿佛在看“超高清3D环绕立体声”怀旧电影的奇妙感受。

一、“智能”等于“不存在”的年代

对我这个被数字时代喂养大的人来说,1980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离线”。彻底的、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离线。

想去个地方?没有导航App,连电子地图都是科幻。唯一的办法是靠一张折得快要散架的纸质地图,或者鼓起勇气,用最原始的社交方式——问路。通常,热心的大爷大妈会给你指一条“往前走,看到大槐树右拐,再过两个电线杆就到了”的玄学路线,其精准度全凭缘分。

想和朋友联系?别说即时通讯了,连电话都不是家家都有。单位的摇把子电话和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就是最先进的通讯枢纯。每次打电话都像是一场仪式,先排队,然后对着话筒大声“喂!喂!听得见吗?”,生怕信号被风吹跑了。至于想念远方的亲人,那就得靠“鸿雁传书”了,一封信在路上走个十天半个月是常态。那种等待回信的焦灼与期盼,是现在“已读不回”无法比拟的复杂情感。

有一次,我跟一位新认识的工友聊起“云存储”,我说未来可以把照片、文件都放在“云”上。他愣了半天,抬头看了看天,小心翼翼地问我:“同志,你说的云,是天上那个吗?下雨了咋办?”

二、娱乐生活:从指尖滑动到手动倒带

在没有短视频、没有网络游戏、没有流媒体的1980,人们的娱乐生活显得格外“纯粹”和“有仪式感”。

家里的“大件儿”是一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每晚七点,全家人雷打不动地围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邻居们也时常搬着小板凳来蹭看。频道少得可怜,节目演完了屏幕上就只有一片“雪花”,但那份热闹和专注,是现在人手一个屏幕各自刷手机无法想象的。

年轻人的潮流风向标,是拥有一台“三洋”牌的砖头录音机和一盘邓丽君的磁带。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有人用一根铅笔插进磁带孔里,“呲溜呲溜”地手动倒带,只为省点电池。那种珍惜和宝贝劲儿,让我这个习惯了“无限畅听”会员的人感到一丝惭愧。去电影院看一场《庐山恋》或《少林寺》,更是能让整个厂区都津津乐道好几个星期的大事件。

三、社交牛B症的“降维打击”

在未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设”和“社交面具”,但在1980年,社交是“真刀真枪”的面对面。没有朋友圈可以点赞,没有表情包可以缓解尴尬。你的幽默、你的学识、你的真诚,都得在实时的言谈举止中体现。

不过,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人,我也算是经历了一场“降维打击”。当我说出“内卷”、“YYDS”、“CPU”这些词时,大家会投来关爱“精神病人”的眼神。但我只要稍微透露一点未来几十年的流行趋势、科技走向,比如“以后买东西都不用带钱,刷一下脸就行”,或者“以后写信的纸,会变成可以打电话的‘玻璃’”,我就能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收获一堆“这小伙子真敢想”的惊叹。

当然,我也得时刻提防着,生怕哪天因为“预言”得太准,被当成“奇人异士”抓去研究。

四、当“预言家”的烦恼

这或许是所有时间旅行者共同的烦恼。我知道哪支股票会一飞冲天,哪块地皮未来价值连城,哪个行业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这些信息在未来是常识,在这里却是足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天机”。

是恪守“不改变历史”的原则,默默无闻地当一个平凡的工人,每天为了几毛钱的菜价和邻居讨价还价?还是利用这些信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乘风而起,成为一代传奇?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在未来掀起无法预知的蝴蝶效应。最终,我选择把那些惊天动地的秘密藏在心里,只是偶尔在工友们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动不已时,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句:“别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身处1980,我像一个笨拙的学徒,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一个没有“网”的世界里,找到与世界、与他人最真实的连接。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科技带来了便利,却也可能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等待的耐心、相聚的纯粹和面对面交流的温度。

标签:时空旅行,1980年代,文化冲击,复古,未来人,科技代沟,怀旧,社会变迁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