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永远有个你:聊聊那些无法卸载的“赛博白月光”

我的心里永远有个你:聊聊那些无法卸载的“赛博白月光”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emo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某位前任,而是那个在冰冷雪山中等你十年、最终魂飞魄散的游戏角色;或者跟朋友吹牛,讲起自己的人生信条,引用的却是某本小说里大侠的临终遗言;又或者,当你听到某段熟悉的BGM,会瞬间热泪盈眶,仿佛回到了那个和伙伴们并肩作战、拯救艾泽拉斯的夏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我都是“心里有人”的同道中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赛博白月光”。

第一站:他们是谁?——“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个“你”,形态各异。

他可能是《最终幻想7》里,在忘却之都微笑着沉入水中的卖花姑娘艾瑞斯,她的离去是无数少年心中第一次关于“失去”的启蒙课;他也可能是《巫师3》里那个陪你上刀山下火海,在你退休后为你打理葡萄园的叶奈法(或特莉丝,别打架!);她还可能是《仙剑奇侠传》里,那个在漫天桃花雨中回眸一笑,说出“逍遥哥哥,我们回家”的赵灵儿。

他们不局限于游戏。可能是《灌篮高手》里那句“教练,我想打篮球”背后,永不言弃的三井寿;也可能是金庸笔下那个“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他们是虚拟的,但带给我们的感动、激励和遗憾,却比隔壁邻居家的八卦真实得多。我们为他们的命运牵肠挂肚,为他们的胜利欢呼雀G跃,也为他们的悲剧久久不能释怀。

第二站:他们为什么赖着不走?——情感的“强力胶”

为什么这些虚拟角色能如此“阴魂不散”?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有正经的心理学依据。

首先是 “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Interaction)。我们长时间、沉浸式地与这些角色互动,虽然是单向的,但大脑会“自作多情”地认为我们和他们建立了真实的社交联系。你关心杰洛特的死活,就像关心你最好的哥们儿一样。

其次是 “情感印刻效应”。这些作品和角色,往往出现在我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那时的我们,情感充沛又有点迷茫,这些角色的勇敢、忠诚、牺牲,就像一把刻刀,深深地在我们的人生观上刻下了印记。多年以后,你可能忘了当年数学考试的分数,但绝对忘不了亚瑟·摩根在晨曦中说的最后那句“Thank You”。

最后,是 “理想化的投射”。现实世界不完美,人际关系更复杂。但这些角色往往代表着某种极致的美好品质:绝对的忠诚、不求回报的爱、纯粹的理想。他们是我们心中理想自我或理想伴侣的投射,是我们对抗现实不完美时的一个温暖避风港。

第三站:如何与他们“和平共处”?——一场永不结束的纪念

所以,心里住着这样一个“你”,是件丢人的事吗?当然不!

这恰恰证明了我们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赛博白月光”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麻醉剂,而是我们情感世界里的坐标和纪念碑。他们提醒我们,曾经有过那样纯粹的感动,曾经为了一个故事而热血沸腾。

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青春的见证,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隐藏款皮肤”。你不必非得“卸载”他们,偶尔打开记忆的文件夹,看看那个熟悉的“你”,然后带着他/她赋予你的勇气和感动,继续在现实世界里好好打怪升级。

毕竟,谁的心里,还没个永远的“你”呢?

标签:情感寄托,虚拟角色,游戏情怀,集体记忆,赛博空间,白月光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