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为什么我们会记成“78版”?
首先,咱们得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记忆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在1978年,日本确实拍了一部《西游记》电视剧,并且在国内部分电视台播出过。不过那部剧的画风嘛……怎么说呢,唐僧是女演员演的,如来佛祖也是女演员,各种设定相当“魔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所以,当咱们央视版《西游记》横空出世后,大家自然而然地就将它和之前那部有争议的“78版”区分开来,久而久之,记忆就可能发生“乾坤大挪移”,把最好的那部安上了“78版”的印象。
但我们心心念念、每年暑假都会霸屏的,绝对是导演杨洁呕心沥血、1986年首播的央视版。
## 二、剧组的“真·九九八十一难”
如果说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那86版《西游记》剧组的磨难,恐怕有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台摄像机,拍了整整六年: 你敢信吗?这部鸿篇巨制,在拍摄初期,整个剧组只有一台老旧的摄像机。摄像师王崇秋老师得像宝贝一样护着它,每天拍完都要擦拭、检查。为了拍出飞天遁地的效果,他们用上了当时能想到的所有“土办法”,比如在摄像机前放一个鱼缸来模拟水下龙宫的奇幻感。六年时间,剧组走遍了全国26个省份,只为找到最贴合原著的场景。这种匠人精神,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经费告急,全员“兼职”: 拍到一半,剧组没钱了。制片主任到处“化缘”,但依旧杯水车薪。没办法,导演杨洁只能忍痛砍掉5集。演员们更是身兼数职,除了主角,许多配角、甚至龙套妖怪都是由同一批演员扮演的。饰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一个人就演了牛魔王、西海龙王、太上老君等近10个角色,堪称“剧组劳模”。而我们熟悉的“妖精”,很多也是剧组的工作人员客串的,大家不计报酬,只为把这部剧拍好。
## 三、神仙选角,仿佛从书里走出来
86版《西游记》的成功,选角占了首功。
“活猴”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老师出身猴戏世家,他演的孙悟空,不是人扮猴,而是“猴”成了精。据说为了练出“火眼金睛”,他每天盯着日出看,盯着乒乓球飞来飞去看,才有了镜头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把猴的灵动、人的情感和神的霸气完美融合,至今无人能超越。
“三任唐僧”: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有三位扮演者:汪粤、徐少华、迟重瑞。汪粤拍了几集后想去拍电影就离开了;徐少华最为俊美,但因为想去上学也中途退出;最后由迟重瑞接棒,最终“取得真经”,还娶了“女儿国国王”旁边的“中国女首富”(这是个有趣的题外话)。三位唐僧气质各异,却共同塑造了这个经典的师父形象。
可爱的八戒与忠厚的沙僧: 马德华老师的猪八戒,将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又心地善良的性格演得活灵活现,成了全剧的搞笑担当。闫怀礼老师的沙僧,则用最少的台词,演出了最忠诚可靠的形象,那句“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成了我们的童年金句。
## 四、永恒的经典,文化的瑰宝
如今我们再看86版《西游记》,可能会觉得它的特效有些“五毛”,画质也不够高清。但它之所以能成为无法复制的经典,正在于它的“真”。演员真实的表演、剧组真实的付出、场景真实的壮美,以及对原著精神真实的尊重。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每次片头曲一响,我们仿佛就能穿越回那个守在电视机前的夏天,跟着师徒四人,再次踏上那条充满奇幻与艰辛的西行之路。
标签:西游记,86版西游记,杨洁,六小龄童,童年回忆,经典电视剧,国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