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超级穿墙术”?我劝你先看完这篇硬核科普!

大家好,提到“穿墙术”,你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是《火影忍者》里神出鬼没的忍术,还是《哈利·波特》里冲向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神奇一幕?这个流传于各种文艺作品中的超能力,可以说是人类突破物理限制的终极幻想之一。
第一站:文艺作品里的“穿墙术”
在文艺作品里,穿墙简直是“基操勿6”。在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和武侠世界里,这通常被称作“土遁术”或“穿墙术”,是道家高人或绝世高手的必备技能,讲究一个“心与意合,气与力合”,充满玄学色彩。
到了现代科幻和奇幻作品中,“穿墙术”的设定就更多样化了。漫威《X战警》里的“幻影猫”凯蒂·普莱德,她的能力就是“相位变换”,可以让自己身体的原子从物体原子间的空隙穿过,听起来就科学多了。而在电子游戏里,“穿墙”更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二站:游戏世界里的“数字穿墙术”
在游戏里实现“穿墙”,大概有两种方式:官方的和民间的。
官方的,叫“开发者模式”,或者更广为人知的作弊码——“noclip”(无碰撞模式)。在许多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如《雷神之锤》、《半条命》)的控制台中输入它,你就能瞬间化身上帝,无视一切墙壁、地板和障碍物,自由翱翔在游戏世界里,窥探那些地图之外的秘密风景。这可以说是官方授予你的“合法穿墙术”。
民间的,就更加“狂野”了,我们称之为——BUG。有时候,由于游戏程序的碰撞检测出了点小问题,你的角色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角落、以某个刁钻的角度,突然就“挤”进了墙里。这种体验时而惊喜,时而惊吓(比如掉出地图直接摔死)。无数玩家乐此不疲地寻找这些BUG,并把它们当成一种独特的探索乐趣,堪称“民间穿墙艺术家”。
第三站:科学告诉你,这事儿有多“靠谱”
好了,幻想和游戏聊完了,我们来点硬核的。在现实物理世界里,人真的能穿墙吗?
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约等于不行。
这里要请出一位物理学界的“大神”——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ling)。简单来说,在微观世界里,粒子(比如电子)表现得像一团概率云,它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位置。当它“撞”向一堵能量壁垒(可以理解为一堵微观的墙)时,即使它的能量不足以“翻”过这堵墙,它的概率云也有一小部分会渗透到墙的另一边。这意味着,它有一定几率会“biu”的一下,瞬间出现在墙的另一侧,仿佛“穿”了过去。
这个效应可不是科学家的空想,它已经是现代科技的基石了,比如你手机里的闪存芯片、扫描隧道显微镜,都利用了量子隧穿效应。
“哇!那我是不是也能穿墙了?”
别急,朋友。量子隧穿的概率和物体的质量、能量以及墙的厚度密切相关。你,一个由亿亿亿个原子组成的宏观物体,想要整体发生量子隧穿,穿过一堵砖墙的概率是多少呢?
科学家计算过,这个概率低到令人发指。你需要在墙边一直等到宇宙毁灭的无数倍时间之后,才有可能成功穿过去一次。所以,在你和墙之间,首先崩溃的一定不是墙,而是你的耐心。从经济学角度看,请个开锁师傅的成本,显然要比等待一个宇宙奇迹低得多。
总结一下
所以,“超级穿墙术”至今仍然是一个活跃在幻想世界、游戏BUG和量子领域的美好传说。它完美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对突破规则的渴望。下次当你在游戏中意外穿墙,或是被锁在门外时,不妨会心一笑。因为你正在思考的,是一个从神话传说到前沿物理学都为之着迷的终极问题。当然,笑完之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找钥匙或者叫外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