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当风尘女子穿上学生装,她们点亮的不是战火,是人性

《金陵十三钗》:当风尘女子穿上学生装,她们点亮的不是战火,是人性

说到《金陵十三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压抑”“催泪”,这没错,毕竟背景是沉重的南京大屠杀。但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部控诉战争残酷的电影,那就太小看它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关于“偏见与救赎”的寓言故事,发生地恰好在人间炼狱。

第一幕:史上最“不搭”的避难组合

故事开场,就把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硬塞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一座天主教堂。

  • “假神父”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一个美国入殓师,顶着神父的名头溜进南京,目的很单纯——要钱,然后溜之大吉。满嘴跑火车,油滑又贪婪,堪称“战地混子”的典范。
  • 教会女学生:一群在象牙塔里长大的孩子,她们信仰上帝,单纯、怯懦,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 秦淮河“十三钗”:以玉墨(倪妮 饰)为首的一群风尘女子。她们穿着妖娆的旗袍,画着精致的妆容,抽着烟,说着荤段子,与教堂里圣洁的氛围格格不入。她们是“闯入者”,一进来就和女学生们因为食物、床铺和一口水井爆发了“世界大战”。
  • 你看,一边是圣洁与纯真,另一边是世故与风尘,中间夹着一个唯利是图的假洋鬼子。这配置,简直就是一出“教堂版《小时代》”,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鄙视链。女学生们嫌她们“脏”,她们笑女学生“假正经”。

    第二幕:从“鸡同鸭讲”到“同仇敌忾”

    然而,教堂外的炮火声和越来越近的危险,成了粘合剂,强行把这群人粘在了一起。真正的转变,是从约翰·米勒这个角色开始的。他一开始只想保全自己,但当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眼睁睁看着女学生被拖走,他内心那点仅存的良知被唤醒了。他不再是个混子,他开始学着做一个真正的“神父”,一个守护者。

    而“十三钗”呢?她们虽然嘴上刻薄,但在危急关头,是她们用身体堵住了破碎的窗户,用风尘女子的智慧和勇气保护了那群曾经鄙视她们的女学生。玉墨更是其中的灵魂人物,她会说流利的英语,有见识,有担当。你会发现,褪去那层风尘的外衣,她们和任何一个母亲、一个姐姐没什么两样,有着最本能的保护欲和善良。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动人:她们把唯一一面小镜子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在绝境里,她们依然爱美,依然想活得有尊严。

    第三幕:以我残躯,护你无瑕

    全片的高潮,也是最让人肝肠寸断的部分,是日军点名要女学生们去军中“唱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死亡邀请”。在所有人都绝望时,玉墨和姐妹们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她们要去替女学生们赴死。

    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史上最悲壮、最美丽的一幕:

    这群风尘女子剪去了妩媚的长卷发,换上了朴素的学生装,洗尽铅华。她们拿起剪刀和玻璃片,藏在袖中,准备做最后的抵抗。当她们唱着婉转凄美的《秦淮景》,抱着琵琶,一步步走向卡车时,她们不再是秦淮河畔的“商女”,她们是圣女,是真正的“金陵十三钗”。她们用自己被玷污过的身体,去保全另一群女孩的纯洁与未来。这是一种极致的牺牲,也是对“何为高贵,何为卑贱”这个问题的终极回答。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不是一部让你看着爽的战争片,但它绝对是一部能让你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它用一个极端环境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最高尚的行为,有时恰恰出自最卑微的灵魂。在战争这面照妖镜下,平日里的身份、地位、偏见都显得不堪一击,唯一闪闪发光的,只有那份超越生死的善良与勇气。

    标签: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倪妮,克里斯蒂安·贝尔,战争片,人性,南京,牺牲,影评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