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说书人”的养成之路:刘文亨学评书的那些事儿

话说当年,我还是个对评书一窍不通的家伙。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听起来都觉得“古董”味儿十足,根本提不起兴趣。但人呐,就是这么奇怪,总会在不经意间遇到“真爱”。
我记得那是某个夏天的傍晚,我在公园遛弯儿,偶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抑扬顿挫的评书声。声音浑厚,故事精彩,听得我入了迷。我赶紧凑近一听,播音员的声音清晰洪亮,说的正是《杨家将》。当时我就像被点了穴,一下子被这“说”的艺术给吸引住了。
我开始疯狂地寻找这声音的主人——刘文亨先生。通过网络搜索,我知道了刘文亨老师的很多事情。他可是北京曲艺团的评书演员,擅长京味儿十足的评书,比如《康熙大帝》、《隋唐演义》等等,讲究“说学逗唱”样样精通。
为了听刘老师的评书,我开始在网上找各种录音,甚至买了许多他的CD。听着听着,我开始尝试模仿,学着刘老师的语气、节奏,甚至连他的口头禅都学。这过程中,我发现评书不仅仅是“说”,更是“演”。你要通过声音,去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故事的场景,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后来,我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但我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得以在一次曲艺活动上,与刘文亨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鼓起勇气,向他表达了想学评书的愿望。
刘老师很慈祥,他鼓励我,并告诉我,学评书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让我多听、多看、多练。
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刘老师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历史书籍,练习普通话,学习表演技巧。我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尝试理解评书背后的文化内涵,揣摩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评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我乐在其中。如今,我虽然还差得很远,但已经能像模像样地讲上几段了。每当说起评书,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来自传统文化的底蕴,一种来自语言艺术的震撼。
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个像刘文亨老师一样,能用评书讲好故事、传播文化的“说书人”!
> 同类文章:
- 聚同网 创意无限,分享知识!
- ditoo:让你的生活更智能
- 我为什么喜欢阅读Digest
- 你拍一我拍一,猜猜我拍了什么?
- 欧尼,从入门到放弃,游戏娱乐的艺术
- 清新脱俗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 揭秘神奇的转生眼!看不仅看尽家生活百态,还能拓展生成你想要的内容!
- 我在tg上探索新世界
- 佑花凛:编织美丽的丝绒梦境
- 掌握青春教育 关注你的成长之路
- 苏州中心的繁华与古韵共存
- 炎帝祭祖大典:神话与人文的交响乐
- 八月初五,中秋节,如何迎接佳节?
-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豆节
- 连理枝是什么
- 寿星的年龄到底怎么计算?
- 花灯结:绣球灯中瑰丽的艺术
-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 山西民歌手的故事
- 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