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说书人”的养成之路:刘文亨学评书的那些事儿

我这“说书人”的养成之路:刘文亨学评书的那些事儿

话说当年,我还是个对评书一窍不通的家伙。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听起来都觉得“古董”味儿十足,根本提不起兴趣。但人呐,就是这么奇怪,总会在不经意间遇到“真爱”。

我记得那是某个夏天的傍晚,我在公园遛弯儿,偶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抑扬顿挫的评书声。声音浑厚,故事精彩,听得我入了迷。我赶紧凑近一听,播音员的声音清晰洪亮,说的正是《杨家将》。当时我就像被点了穴,一下子被这“说”的艺术给吸引住了。

我开始疯狂地寻找这声音的主人——刘文亨先生。通过网络搜索,我知道了刘文亨老师的很多事情。他可是北京曲艺团的评书演员,擅长京味儿十足的评书,比如《康熙大帝》、《隋唐演义》等等,讲究“说学逗唱”样样精通。

为了听刘老师的评书,我开始在网上找各种录音,甚至买了许多他的CD。听着听着,我开始尝试模仿,学着刘老师的语气、节奏,甚至连他的口头禅都学。这过程中,我发现评书不仅仅是“说”,更是“演”。你要通过声音,去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故事的场景,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后来,我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但我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得以在一次曲艺活动上,与刘文亨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鼓起勇气,向他表达了想学评书的愿望。

刘老师很慈祥,他鼓励我,并告诉我,学评书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让我多听、多看、多练。

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刘老师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历史书籍,练习普通话,学习表演技巧。我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尝试理解评书背后的文化内涵,揣摩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评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我乐在其中。如今,我虽然还差得很远,但已经能像模像样地讲上几段了。每当说起评书,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来自传统文化的底蕴,一种来自语言艺术的震撼。

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个像刘文亨老师一样,能用评书讲好故事、传播文化的“说书人”!

标签:刘文亨,评书,曲艺,说书人,传统文化,杨家将,康熙大帝,隋唐演义,说学逗唱,兴趣爱好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