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美术生:一支画笔,两种人生

揭秘高考美术生:一支画笔,两种人生

## 一、梦的开始:“学美术”到底是为啥?

聊起为啥走上美术这条路,答案五花八门。

一部分人是“天选之子”,从小就对涂涂画画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对他们来说,把热爱变成专业,用画笔敲开大学的门,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他们的世界里,米开朗基罗是偶像,调色盘是武器,画板是整个宇宙。

另一部分人则更为“现实主义”。当文化课成绩像心电图一样起伏不定,上个好大学的目标显得遥不可及时,“艺考”就像一扇半开的窗,透进了一缕光。这并非投机取巧,而是在评估自身情况后,选择的一条更适合自己、也同样需要拼尽全力的赛道。当然,这条路一旦选了,就没法回头。

## 二、集训:一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修行

如果说普通高三是“炼狱模式”,那美术生的“集训”就是“炼狱模式Pro Max版”。

通常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上学期,美术生会暂时告别原先的学校,进入一个专门的美术培训画室,开启一段为期数月的全封闭式训练,这就是“集训”。

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

  • 作息表堪比军训: 早上6点起床,面对画板;上午画素描,研究石膏像的鼻子到底有多少个面;下午画色彩,跟一堆瓶瓶罐罐和“永不瞑目”的死鱼斗智斗勇;晚上画速写,在15分钟内搞定一个动态人物。熄灯?不存在的,画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画板前支个小台灯,泡面和咖啡是最佳伴侣。
  • “独孤求败”的寂寞: 集训期间,手机是奢侈品,娱乐活动基本为零。唯一的社交可能就是跟旁边的小伙伴借一块“4B橡皮”,或者在老师评画时,一起围观“神仙打架”或“菜鸡互啄”。整个世界被压缩在画室的方寸之间,空气里永远弥漫着松节油、铅笔屑和青春期荷尔蒙混合的奇特味道。
  • 消费是个无底洞: 颜料、画笔、画纸、画板……这些都是“消耗品”。一张好点的画纸十几块,一套好点的颜料几百块,几个月下来,花费数万是常态。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毅力,也考验着家庭的经济实力。
  • ## 三、过关斩将:联考与校考的“冰与火之歌”

    美术生的升学考试主要分为两大战役:联考和校考。

  • 联考(省内统考): 这是第一道大关,也是资格赛。全省的美术生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考题进行比拼。题目通常是常规的素描头像、色彩静物、人物速写。联考的意义在于“保底”,只有通过了联考,你才有资格参加后续的校考,或者凭联考成绩报考承认其分数的大学。这场考试,求稳不求炫技,是决定你能否继续玩下去的“生死局”。
  • 校考(各大艺术院校单独招生考试): 这才是真正的“华山论剑”。各大美院和艺术院校会设置自己的考点和考题,风格迥异,难度飙升。你可能会在寒风中,扛着比自己还高的画板,奔波于不同城市的考点之间,上演艺考版的“春运”。考题也千奇百怪,除了常规科目,可能还会考设计基础、创意图形,甚至让你“根据一段音乐作画”。这场战役,是真正检验你的艺术天赋和综合能力的时候,也是冲击顶尖艺术学府的唯一机会。
  • ## 四、最后的冲刺:被专业课“耽误”的文化课

    你以为考完专业课就解放了?天真了!接下来,才是最令人头秃的环节——冲刺文化课。

    在集训的几个月里,美术生的文化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久违的教室,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和“仿佛讲了另一个次元知识”的老师时,那种绝望感,谁懂?他们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去追赶普通高三生一年的复习进度。白天刷题,晚上还得抽空练手保持画感,这种“左右互搏”的压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最终,大学录取会根据一个复杂的公式,将你的专业分和文化分按比例折算,择优录取。任何一科的短板,都可能让之前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别再说美术生是“学渣”的避风港了。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攀登高考这座大山。这条路上,既要有艺术家的感性与创造力,又要有学霸的理性与执行力。他们手握画笔,也紧攥着教科书,用双倍的努力,去描绘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标签:高考,美术生,艺考,集训,素描,色彩,速写,联考,校考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