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谁?

乐不思蜀是谁?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沉迷于安逸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和使命。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被魏国大将邓艾所俘,邓艾为了试探刘禅,故意询问他是否想念蜀国。刘禅竟然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段记载使得刘禅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昏庸无能之辈,只顾享乐,不思光复故国。然而,历史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刘禅并非昏庸无能。蜀汉建立后,刘禅任用诸葛亮、姜维等贤臣,国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蜀汉国力逐渐强盛。刘禅本人也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深得蜀汉百姓的爱戴。

其次,刘禅当时身处魏国,寄人篱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人的安危,不得不装出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曾评价刘禅:“非亡国之君也,亡国之君,纵欲昏暴,暴虐不仁;禅有先主之遗风,终始不渝。”

最后,蜀汉灭亡后,刘禅曾在魏国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和使命。只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蜀汉光复无望,刘禅也心知肚明,与其徒劳无功地挣扎,不如保全性命,享受余生。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乐不思蜀”来评价刘禅,他是一个身处乱世,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

标签:乐不思蜀、刘禅、蜀汉、三国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