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词Top 10:不只是吃汤圆,古人的浪漫都在这了!

元宵节诗词Top 10:不只是吃汤圆,古人的浪漫都在这了!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火树银花的时代,倒数开始!

Top 10.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解说: 这首诗简直就是元宵节盛况的“官方宣传片”。“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一句话就把漫天烟花和璀璨灯火的画面感拉满了。整条街灯火通明,连禁严的“星桥铁锁”都为百姓打开,通宵达旦,尽情狂欢。这才是大唐气象,堪称元宵节的“开场BGM”。

Top 9. 唐寅《元宵》

>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解说: 才子唐伯虎的这首诗就比较“接地气”了。别人过节是赏灯看月,他倒好,在家吐槽。他说元宵节这天,大家都不兴见面了,全改成互相送名片(古称“名纸”),搞得他家门口的名片堆成山。他自己也只能随大流,送送“空气祝福”,感叹这世道人情,真是宁可虚伪也不愿简单。像不像过年时疲于应付各种群发祝福的你?

Top 8. 崔液《上元夜》

>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解说: 这首诗的主题就一个字:嗨!“别催了,今晚不回家!” 诗人开篇就喊话计时器,让时间慢点走。城门大开,谁还有心思在家闲坐着看月亮啊?听到外面有灯会的消息,哪有不跑去看的道理?这简直是古代年轻人的“派对宣言”,充满了按捺不住的兴奋和对自由通宵的向往。

Top 7.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解说: 注意,这首词和下面将要提到的欧阳修那首词牌名和开头都一样,但情感却是180度大转弯。同样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去年还是甜蜜约会,今年却物是人非,只剩自己“泪湿春衫袖”。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杀”,把失恋的痛苦和物是人非的伤感写得淋漓尽致,堪称“元宵节分手情歌”。

Top 6.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解说: 这是一首非常凄美的词。词人姜夔在元宵夜梦到了自己思念的人,醒来后恍恍惚惚。他点亮了灯,一遍遍地照着,生怕刚才的相逢只是一场梦。这种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怅惘,把思念之情推向了极致。情感细腻,意境幽深,读来让人心头一紧。

Top 5.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注:此句为朱淑真词,此处引用原文应为)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 今年冷落江南,风雨晦暝。

解说: (修正引用)李清照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充满了家国之思。她回忆起北宋都城汴京(中州)当年元宵节的盛况,再对比眼下江南风雨飘摇、冷冷清清的场面,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和亡国之痛油然而生。这已经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伤感,格局宏大,情感沉重。

Top 4.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解说: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用最华丽的辞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元宵灯会图。你看,“缛彩”和“繁光”,漫山遍野的彩灯,光芒甚至连接到了天上。这不仅仅是在看灯,这简直是在看一场3D IMAX级别的视觉盛宴。如果说苏味道的诗是宣传片,那这首就是史诗级大场面。

Top 3.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解说: 来了来了,千古流传的“约会神句”!这首词之所以能排进前三,就是因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一句实在太经典了。它把元宵节的浪漫氛围推向了顶峰,月色、树影、灯火,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背景板,而男女主角的黄昏之约,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它定义了元宵节的浪漫属性,是古代的“情人节主题曲”。

Top 2.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解说: 严格来说,这首诗没有明确说就是写元宵节的,但它的意境和元宵节简直是绝配!在灯火阑珊、人潮涌动的元宵夜,无法相见的恋人之间,那种“虽然我们相隔两地,但我的心和你紧紧相连”的感觉,不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这种超越物理距离的精神共鸣,让它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爱情圣经,在元宵这个充满相逢与邂逅的节日里,显得格外有力量。

Top 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说: 冠军登场!如果元宵诗词只能选一首,那毫无疑问是辛弃疾的这篇。它几乎拥有了一切:开篇“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尽了元宵盛景;中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尽了彻夜狂欢。但最妙的是结尾的神来之笔,在看尽了繁华喧嚣之后,忽然一个“蓦然回首”,找到了那个于万千人群中遗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的“他”(或她)。这一下,境界全出!从热闹到宁静,从追寻到偶得,充满了哲理和戏剧性。这不仅是爱情,更是对理想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王国维称其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最高境界,实至名归!

标签:元宵节,古诗词,辛弃疾,欧阳修,青玉案,上元节,传统文化,诗歌,灯会,元宵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