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作者是谁?揭秘诗圣杜甫的“田园Vlog”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作者是谁?揭秘诗圣杜甫的“田园Vlog”

首先,揭晓答案,这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圣”——杜甫

是不是有点意外?一提到杜甫,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老者,或者那个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愁苦形象。他的诗,大多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悲悯。可谁能想到,他也曾写下如此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田园Vlog”呢?

这就要说到这首《绝句》的创作背景了。

1. 告别颠沛流离,他在成都“躺平”了

这首诗可不是杜甫大大苦哈哈地在长安城里写的,而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安逸时光的产物。当时,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杜甫一路南下,几经辗转,终于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草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杜甫草堂”。

告别了战乱和饥饿,杜甫终于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大叔,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小院子,可以种种花,养养草,逗逗鸟。那天天气特别好,春光明媚,他推开窗户,哇!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简直就是一幅高清、有声、动态的风景画。黄的鹂,绿的柳,白的鹭,蓝的天,色彩搭配满分!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白鹭飞翔的姿态轻盈优美。这是杜甫眼前所见的“近景”,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 2. 快乐是暂时的,思乡是永恒的

    如果这首诗只到这里,那它顶多算一首不错的风景诗。但杜甫之所以是“诗圣”,就是因为他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请看后两句: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风突变!他的视线从眼前的小景拉向了远方。
  • * “窗含西岭千秋雪”:他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处西岭雪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千秋雪”这三个字,一下子就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了,与黄鹂、白鹭这些稍纵即逝的生命形成鲜明对比,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

    * “门泊东吴万里船”:他家门口的江边,停泊着要远航到东吴(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的船只。这“万里船”不仅写出了水路交通的便利,更勾起了他这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他的老家在河南巩义,东吴方向正是他回家的路啊!

    3. 一首诗,两种心情

    看明白了吗?这首《绝句》其实藏着杜甫复杂的内心世界。前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欢快愉悦,是他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欣喜。后两句写的却是内心的思念与感慨,是对故乡的遥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就像我们今天发朋友圈,配了一张阳光沙滩的美图,文字却是:“风景真好,可惜工作还没做完,好想回家……”

    所以,这首看似简单的诗,其实是杜甫用28个字,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图和自己起伏不定的心绪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他既为眼前的安宁而感到慰藉,又因飘泊异乡、国事未平而心事重重。这,就是诗圣的境界!

    标签:杜甫,绝句,唐诗,诗圣,两个黄鹂鸣翠柳,成都草堂,唐代文学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