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不及舌:比喻什么?到底有多快?

驷不及舌:比喻什么?到底有多快?

“驷不及舌”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言辞巧妙、脸色讨好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孔子借此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那么,这句成语和“驷不及舌”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古代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而“驷”指的是四匹马拉的车。在古代,人们认为驷马拉车的速度极快,快到舌头都跟不上,也就是无法收回说过的话。因此,就有了“驷不及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算数、言出必行,就像快马一去不复返,再想收回已经来不及了。

“驷不及舌”体现了一种诚信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商业合作,都应该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句话并非鼓励人们一味说大话、夸海口。真正的“驷不及舌”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慎重承诺,并付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做到言出必行。

标签:驷不及舌,成语,语源,含义,承诺,信守,责任感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