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平均”了!一文讲透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爱恨情仇”

别再被“平均”了!一文讲透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爱恨情仇”

## 一、老实人“平均数”:简单粗暴,人人平等

首先登场的是我们最熟悉的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数”。它的核心思想突出一个“天下大同”,完全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数值加起来,再除以总个数。

公式长这样:(数值1 + 数值2 + ... + 数值n) / n

举个栗子:

假如我和两位朋友(姑且称他们为小明、小红)去吃包子。我吃了2个,小明吃了3个,小红是个大胃王,吃了10个。那么我们仨平均吃了多少个包子呢?

套用公式:(2 + 3 + 10) / 3 = 15 / 3 = 5个。

你看,平均数告诉我们,我们“平均”每人吃了5个包子。但我明明只吃了2个,感觉自己瞬间“被平均”了,食量暴涨。

这就是算术平均数的特点:简单、直接,但容易被极端值(比如小红的10个)带偏。它就像一个绝对民主的投票,每个数据都只有一票,不管这个数据本身有多“离谱”。

## 二、明白人“加权平均数”:分清主次,重点突出

这时候,加权平均数(Weighted Average)就要闪亮登场了。如果说平均数是“大锅饭”,那加权平均数就是“按劳分配”,它认为,不同的数据,其重要性(也就是“权重”)是不同的。

公式稍微复杂一点:[(数值1 × 权重1) + (数值2 × 权重2) + ... + (数值n × 权重n)] / (权重1 + 权重2 + ... + 权重n)

是不是有点晕?别怕,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话,这次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场景——算期末总成绩。

假设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你得了95分。
  •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 30%,你考了80分。
  •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50%,你超常发挥考了90分。
  • 如果用算术平均数来算:(95 + 80 + 90) / 3 = 88.3分。看起来还不错?

    但老师说了,要“加权”!因为期末考试最重要嘛。所以,你的真实总成绩应该是:

    (95分 × 20% + 80分 × 30% + 90分 × 50%) / (20% + 30% + 50%)

    = (19 + 24 + 45) / 100%

    = 88分。

    在这个例子里,因为最重要的期末考试(权重50%)分数较高,所以拉高了总分。反之,如果你期末考砸了,那总分就会被严重拉低,远比算术平均数算出来的要惨。

    加权平均数的核心,就是承认了“不平等”的存在,让更重要的数据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 三、为啥我总被“平均工资”拖后腿?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所谓的“平均工资”,通常就是用算术平均数算出来的。

    想象一个公司有10个人:9个员工月薪5000元,1个老板月薪50万元。

  • 总工资 = 9 × 5000 + 1 × 500000 = 45000 + 500000 = 545000元。
  • 平均工资 = 545000 / 10 = 54500元。
  • 看到没?算出来的平均工资是5万4千5,但公司里90%的人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那个月薪50万的老板,就像吃掉10个包子的小红,一个人就把整个“平均值”拉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在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数会严重失真,无法反映普通人的真实情况。而加权平均数虽然能通过给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权重来计算,但操作更复杂,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简单粗暴的算术平均数还是最常见的。

    ## 总结一下

  • 算术平均数:一视同仁,简单快捷。适用于数据之间差异不大的情况,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 加权平均数:区别对待,公平合理。适用于数据重要性不同的情况,比如计算绩点、股票持仓成本、产品好评率等。
  • 所以,下次再看到“平均”二字时,不妨多想一步:它有没有考虑到“权重”?是简单地“一锅烩”,还是科学地“按劳分配”?拥有了这双“火眼金睛”,你就再也不会轻易被数据迷惑啦!

    标签: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统计学,数据分析,生活常识,拖后腿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