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同学分桌吃席:学历鄙视链在酒桌上的生动体现

本硕博同学分桌吃席:学历鄙视链在酒桌上的生动体现

嘿,各位,我最近参加了好几场毕业聚餐,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的座位安排,往往能反映出微妙的“学术等级制度”。别不信,这可不是我瞎掰的,而是基于大量观察和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首先,最常见的场景是“本硕博分桌”。本科生一桌,硕士生一桌,博士生则单独或混合在一起。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微妙的“鄙视链”。

  • 本科生桌: 氛围通常比较轻松,大家嘻嘻哈哈,聊着未来的规划、吐槽实习的趣事,或者回忆大学时代的糗事。偶尔会讨论一些“考研秘籍”,或者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往往也伴随着一些迷茫。
  • 硕士生桌: 相对来说,话题会更“学术”一些。大家可能会交流研究方向、讨论论文进展、或者互相“凡尔赛”一下自己导师有多好。当然,也免不了讨论就业形势,甚至会隐隐约约地比较一下彼此的薪资待遇。
  • 博士生桌/混桌: 这可就热闹了!博士们要么“高谈阔论”着学术前沿,要么“指点江山”着行业发展,或者分享着“996”的科研生活。如果博士生们和硕士生混在一起,可能会出现一种“降维打击”的效果,硕士们会显得格外“卑微”。如果博士生们单独一桌,那可能就是一场充满学术讨论的“头脑风暴”,或者,单纯地默默吃菜,偶尔对其他桌的喧闹嗤之以鼻。
  • 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 “实力说话”: 毕业之后,能力和财富才是硬道理。如果某个本科同学“混”得风生水起,可能也会被“邀请”到硕士甚至博士那一桌,分享经验、传授秘诀。
  • “情感至上”: 如果感情特别好,或者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么大家可能就不会太在意学历的差异,而是随意组合。
  • 不过,总的来说,“分桌吃席”的现象,确实反映了社会上对学历的一种微妙的“排序”。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例如激励大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也有消极的一面,可能导致“学历歧视”的出现,让人感到不舒服。

    所以啊,下次你再参加同学聚餐时,不妨留意一下座位安排。看看是不是也发现了类似的“学术等级制度”?记住,无论坐在哪一桌,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

    标签:毕业季,同学聚餐,分桌,学历,鄙视链,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社会现象,聚餐文化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