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百花奖‘意难平’:观众心里那朵花,到底为谁开?

2021年春节档,一部电影就像一声春雷,炸响了全国观众的心田,它就是贾玲导演并主演的《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不仅票房一路飙升,最终以超54亿的成绩位列中国影史票房前茅,更赚足了无数观众的眼泪,大家纷纷表示“欠妈妈一张电影票”。贾玲首次执导,用最真挚的情感,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搬上大银幕,那份真诚和动人,几乎是扑面而来,让人想不为之动容都难。
百花奖,与金鸡奖、华表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尤以其“观众奖”的独特魅力而著称。它的评选机制更偏向大众投票,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民心所向、观众喜爱的奖项之一。这样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民级”电影,自然是百花奖的热门选手,观众们对它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在大奖舞台上大放异彩。
到了第36届百花奖的颁奖典礼,果然,《你好,李焕英》获得了多项重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贾玲)、最佳女主角(贾玲),以及最佳女配角(张小斐)等。颁奖礼上,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个接一个,最终,张小斐凭借精湛的表演,成功摘得最佳女配角奖,这无疑是《你好,李焕英》团队的一大亮点,观众们也纷纷为“斐妈”送上祝福。
然而,对于导演贾玲本人,以及她所饰演的“李焕英”一角,最终却与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失之交臂,这一下,可就让无数影迷心里犯起了嘀咕,那份“意难平”的情绪,也由此悄悄蔓延开来。
为什么大家会对贾玲的“失奖”感到如此意难平呢?在我看来,首先是情感共鸣达到了极致。电影里那份对母亲深沉的爱,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击中了无数人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大家看电影时哭得稀里哗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遗憾,这种情感上的投入,自然让观众觉得,这样的电影和导演、演员,理应获得最高奖项的认可。
其次,贾玲作为首次执导电影的“新兵”,不仅一鸣惊人,还创造了票房神话,这本身就是对电影行业的一次巨大冲击和鼓舞。她用真情实感证明了,一部好的电影,可以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技巧,只要足够真诚,就能打动人心。这样的成绩,让许多人觉得她绝对配得上“最佳导演”的荣誉。
再者,贾玲在片中的表演,虽非科班出身的技巧派,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她把一个想弥补遗憾、努力让母亲高兴的女儿演得活灵活现,那种欲言又止、隐忍又爆发的情绪,让人感同身受。观众会觉得,这种发自内心的本色出演,甚至比雕琢过的演技更具感染力。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奖项的评选。百花奖虽然强调观众投票,但最终的评审团仍然会综合考虑艺术性、专业性等多方面因素。那一届的竞争可谓神仙打架,其他入围作品和演员也都是实力不凡,像《长津湖》拿下了最佳影片,袁泉凭借《中国医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这些作品和演员也都各有千秋,在各自的领域里展现了极高的水准。电影的艺术价值评判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票房和口碑固然重要,但奖项有时更倾向于表彰在特定艺术维度上达到极致的作品。
所以,这份“意难平”,与其说是对结果的不满,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深情的回响。它证明了《你好,李焕英》有多么深入人心,证明了观众对贾玲的喜爱与认同有多么强烈。这份来自民间的“意难平”,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奖杯本身更能体现一部作品的“国民度”和“影响力”。
奖项是荣誉的勋章,但观众心中的份量,才是真正的金杯。贾玲用一部电影,唤起了无数人对亲情的共鸣,让大家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这样的成就,绝不是一两座奖杯就能完全衡量的。未来,我们期待贾玲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触动心灵的好作品,因为观众心里的那朵花,永远会为真情实感而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