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日:保护你的钱包和“小心思”!

3·15消费者权益日:保护你的钱包和“小心思”!

话说,这“3·15”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的设立,是为了纪念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演讲。 国际消费者联盟(CI)在那之后,就把每年的3月15日定为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而咱们国家呢?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消费者之友”专题节目,这可以算是中国“3·15”的雏形。 到了199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开端。 1991年3月15日,央视开始举办“3·15”晚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每年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那么,“3·15”能干啥呢?

  • 曝光黑心商家: 这是“3·15”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每年晚会都会曝光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例如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等等。 这些曝光能够震慑不良商家,促使他们改进经营行为。
  • 维护消费者权益: 晚会会公布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权益,并提供维权途径。 此外,各地消费者协会也会在“3·15”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 促进市场监管: “3·15”晚会的影响力很大,相关部门会以此为契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 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 擦亮眼睛,保持警惕: 不要轻信商家的花言巧语,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要仔细核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生产日期等信息。 对于促销活动,要冷静分析,不要被冲昏头脑。
  • 保留证据: 购物时,要索要发票、收据等凭证,并妥善保管。 如果遇到问题,这些证据可以帮助你维权。 此外,拍照、录音、录像等,也可以作为证据。
  • 了解维权途径: 如果你的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商家投诉、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记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学会理性消费: 消费前,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 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过度消费。 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 关注“3·15”晚会和相关信息: 每年“3·15”晚会都会揭露新的消费陷阱,所以关注晚会和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避免踩坑。
  • 总而言之,“3·15”是消费者维权的“护身符”,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 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消费意识和维权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钱包和“小心思”! 记住,买东西的时候,别忘了货比三家,多留个心眼,就对了!

    标签:3·15,消费者权益日,维权,曝光,晚会,假货,欺诈,投诉,消费,权益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