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通信行程卡: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小绿卡”!

说起通信行程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那个小小的、绿色的、印着你过去14天行程的玩意儿,简直是疫情期间的“通行证”。 想当年,你去个火车站、飞机场,甚至进个小区、商场,都得掏出手机,打开行程卡,让它“扫一扫”。 看到“绿码”,心里才踏实,感觉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自由“浪”了。
行程卡是啥? 它怎么来的?
其实,通信行程卡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的。 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手机漫游数据,来记录你过去14天去过的城市。 记住,是城市,不是具体地点哦! 这也导致了后来行程卡的“尴尬”,比如你在北京待了14天,就算你只去了同一个小区的楼下遛弯,它也只会显示你“到过北京”。
行程卡的“进化史”:从最初的绿到后来的“带星”
最初的行程卡,就是单纯的绿码,代表你没去过疫情高风险地区。 后来,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行程卡也“进化”了。 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带星”的情况。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中高风险地区,你的行程卡就会被加上一颗星。 这颗星,可是让不少人头疼! 有时候,仅仅因为去了一个带星的城市,你就可能被隔离、被劝返,行程计划被打乱。 那个时候,大家对“摘星”可是充满了渴望啊! 各种“摘星攻略”在网上流传,大家为了绿码,也是操碎了心。
那些关于行程卡的趣事
说实话,行程卡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还记得吗? 大家经常会互相调侃:“你绿了吗?” 朋友圈里,晒绿码、分享行程,甚至有人专门研究“行程卡穿搭”,务必让自己的“行程卡”看起来最干净,最安全。 也有人因为行程卡而闹出笑话。 比如,一家人出去旅游,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的行程卡上显示了“未成年人无法查询”!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的手机号没有实名认证……
行程卡的谢幕:一个时代的结束
随着疫情的缓解和政策的调整,通信行程卡终于在2022年12月13日正式下线。 那个曾经承载着我们无数回忆的“小绿卡”,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虽然它消失了,但它所代表的那段特殊的日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自由出行,不再需要担心行程卡,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
总结:
总的来说,通信行程卡虽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它作为疫情期间重要的通行凭证,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日子。 它的出现和退出,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