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3央视春晚:在期待与变革中寻找“年味儿”

说起2013年的央视春晚,那可真是话题性十足的一年!作为一名常年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的“老”观众,我对此印象颇深。首先,那年的主持人阵容就让人眼前一亮,朱军、李咏、董卿、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这六位“老中青”搭配,既有稳重台风,又不失活泼气息,仿佛能把客厅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照顾到。我还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讨论,这大概是近年来最豪华的主持天团了,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台柱子”。
要说最受瞩目的亮点,非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败家子》莫属!这可是德云社两位“顶流”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啊!那份期待感,简直拉满。他们的出现,无疑为春晚注入了一股久违的“新鲜感”和“接地气”,让不少相声迷们守在电视机前,就为了这一刻。虽然说相声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光是他们站在春晚舞台上,就足以让当时的相声爱好者们拍手叫好。当然,老将们也没闲着,冯巩的《搭把手》依旧是那熟悉的“想死你们了”开场,蔡明和潘长江的《想跳就跳》更是贡献了不少金句和笑点,特别是蔡明老师,简直是“毒舌”届的扛把子,把潘长江老师“损”得那叫一个惨,但大家看得是津津有味,笑声不断。
歌舞方面,更是国际范儿十足!宋祖英和国际巨星席琳·迪翁合唱的《茉莉花》,那场面,简直是“神仙打架”级别的跨国合作。两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声线特点的歌者,将这首中国经典民歌演绎得气势磅礴又别具韵味,把年味儿都唱到国际上去了,让人不得不感叹文化交流的魅力。还有“小哥”费玉清,他一开口那熟悉的音色,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和张靓颖的合作也挺有意思的,跨越了年代和风格的界限。魔术环节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但具体内容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模糊,大概是魔术师们又在挑战我们的视错觉了吧,哈哈。
2013年的春晚,在赵本山老师退出后,大家都在观望谁能扛起小品的大旗。那一年,其实也能看到春晚在努力寻找新的定位和突破口。它不像后来冯小刚导演那般大刀阔斧,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尝试。比如引入郭德纲,比如国际大咖的合作,这些都是在试图让这台“老牌”晚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
对我来说,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仪式感。无论当年节目有多少“吐槽点”,或者多么“惊艳”,它都实实在在地陪伴着亿万家庭度过除夕夜。2013年的春晚,就像一张老照片,记录着那个蛇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屏幕上喧闹而温馨的场景。它既有过去辉煌的影子,也预示着未来变革的端倪,是一场在变与不变中传承的文化盛宴,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