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衣天使到国家领导人:我们该如何纪念何鲁丽?

首先,聊起何鲁丽,就绕不开她的父亲——何思源先生。这位可是个大人物,曾任北平市市长。在1949年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正是他为了保护古都数百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的文化古迹,与傅作义将军等人一起,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何鲁丽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家庭里,这为她的人生底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位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曾经日复一日地在北京的儿童医院里,为焦急的父母和哭闹的孩子们带去希望。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何鲁丽当了整整27年的儿科医生。从普通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儿童保健事业。这份“医者仁心”,也贯穿了她后来的人生道路。如果说医生是治愈身体的病痛,那么她后来的工作,就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去“医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何鲁丽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从此“弃医从政”。这条路她走得同样扎实。从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到北京市副市长,再到民革中央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直至担任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专业的医疗工作者,成长为国家级的领导人。
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她尤其关注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益等领域。毕竟,这是她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本行”。她曾多次为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而奔走呼吁。可以说,她的人生轨迹,既是一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价值的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生动缩影。
所以,当我们今天纪念何鲁丽同志时,我们纪念的不仅仅是一位逝去的领导人。我们纪念的是一位将门之后,一位心系患儿的白衣天使,一位在更广阔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的女性。她的一生,是个人奋斗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