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活”起来:一份不正经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让历史课“活”起来:一份不正经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上历史课,最怕遇到两件事:一是老师照本宣科,把历史讲成了一本冰冷的流水账;二是学生哈欠连天,把课本背后的风云变幻,当成了催眠神曲。要想改变这种“两看相厌”的局面,我觉得得从根本上扭转一个观念:我们不是在“教历史”,而是在“讲故事”,是在带领一群好奇的少年,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

第一招:扔掉“复读机”模式,当个历史“说书人”

历史本身就是最精彩的故事。想象一下,把“百家争鸣”讲成一场“最强思想王者”辩论赛,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就是各自战队的辩手,他们的核心论点就是他们的“参赛宣言”。讲到楚汉争霸,别光说刘邦项羽谁赢了,可以试着代入一下:如果你是韩信,手握重兵,你会怎么选?是忠于刘邦,还是自立为王?这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远比干巴巴的“项羽刚愎自用,刘邦知人善任”要来得深刻。

我们可以把复杂的历史事件解构成“剧本杀”的模式:有背景(时代背景)、有角色(历史人物)、有任务(历史使命)、有冲突(矛盾斗争),甚至还有隐藏的“凶手”(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当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了故事里的角色,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招:打通“次元壁”,让历史走进生活

历史离我们很远吗?不,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

讲到古代的“坊市制度”,可以问问学生:“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住宅区’和‘商业街’分离吗?为什么后来又融合了?”讲到宋朝的经济繁荣,可以拿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找一找图里有哪些“外卖小哥”“奶茶店”“宠物店”的雏形。讲到工业革命,可以聊聊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它的诞生和发展,不就是一部浓缩的科技革命史吗?

把古代的制度、文化、科技和现在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历史就不再是故纸堆里的东西,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物”。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吐槽的“996”,可能秦朝的某个小吏也在经历;我们追的“爱豆”,可能在唐朝就是万众追捧的“李龟年”。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

第三招:课堂“游戏化”,谁说学习不能“开黑”?

没人喜欢枯燥的考试,但很多人沉迷于需要动脑的游戏。为什么不把历史学习设计成一场游戏呢?

比如,可以搞一个“历史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律师、证人、被告,来审理一桩历史悬案,比如“岳飞到底该不该死?”。通过搜集史料、辩论、陈述,学生不仅记住了知识,更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文明发展”的沙盘推演游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一个古代文明,让他们根据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来决定自己的发展路线——是发展农业,还是经商,是和平外交,还是武力扩张?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地理、经济、政治对一个文明走向的深刻影响。

第四招:善用“黑科技”,打造沉浸式“时光机”

我们这个时代做历史教学,有着前辈们无法想象的优势——技术。

想看懂古代战争的阵法?找个相关的纪录片片段或者游戏CG,动态的演示比课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强一百倍。想感受盛唐长安的繁华?打开一个VR全景视频,让学生“亲身”走在朱雀大街上。想理清复杂的历史脉络?用思维导图软件,带着学生一起把知识点串联成一张清晰的“藏宝图”。

B站、纪录片、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各种教育App……这些都是我们免费的“教学资源库”。用好了这些工具,历史课堂就能瞬间变成一个高清、立体、可互动的“虚拟现实”世界。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不应该追求让学生背下多少知识点,而应该点燃他们对过去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辨析史料的能力。当一个学生下课后,会主动去搜索“安史之乱”的细节,会和同学争论“王安石变法”的利弊,那这堂课,在我看来就是巨大的成功。毕竟,历史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假如是……又会怎样?”的思辨之光。

标签: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趣味教学,历史思辨,课堂互动,教育创新,游戏化学习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