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冤狱终得雪!聊聊那个被一根“干净”木棍送进监狱的代小权案

11年冤狱终得雪!聊聊那个被一根“干净”木棍送进监狱的代小权案

这事儿得从2001年的河北说起。在一个平静的村庄里,发生了一起人神共愤的惨案——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人杀害了。全村哗然,警方迅速介入,经过一番排查,邻居代小权成了头号嫌疑人。

那么,警方为啥会盯上他呢?说起来可能有点随意,无非是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加上可能之前有过什么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他就被“锁定”了。接下来,就是咱们在影视剧里常见,但现实中却残酷无比的环节——审讯。

根据代小权后来的说法,他经历了长时间的疲劳审讯和刑讯逼供。这套组合拳下来,是个铁人也扛不住啊。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种极端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下,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脆弱。最终,代小权“承认”了自己杀人,并“指认”了作案工具——一根平平无奇的木棍。

于是,靠着这份口供和这根木棍,代小权被送上了法庭。一审,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改判无期徒刑。从27岁到38岁,人生最宝贵的11年,他就在高墙之内度过。

但故事要是到这就结束了,那也太憋屈了。疑点,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个个都像房间里的大象,想忽视都难:

1. 史上最“干净”的凶器:那根被认定为“作案工具”的木棍,经过技术鉴定,上面既没有女孩的血迹,也没有代小权本人的任何指纹或皮屑组织。这就好比你说我用一支笔写了作业,结果笔上既没有我的指纹,也没有一点墨水痕迹,这合理吗?这简直是“无痕作案”的最高境界了。

2. 混乱的时间线:法医鉴定的死亡时间,与检方指控的作案时间存在明显的冲突。这就好像一份不在场证明,只不过当时没人愿意相信。

3. 孤证定罪的风险:整个案件的核心,几乎就压在代小权那份“认罪口供”上。在刑事案件中,我们常说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口供、物证、人证要能相互印证。而代小权案,这个链条从一开始就是断的,全靠口供这根“细线”吊着。

幸运的是,代小权的家人从未放弃。他们年复一年地申诉,律师也介入进来,一遍遍地梳理案卷,将这些显而易见的疑点呈递给司法机关。

转机终于在2012年出现。河北省高院对该案启动了再审程序。这一次,法庭真正践行了“疑罪从无”的原则。什么是“疑罪从无”?简单说,就是证据不足以毫无疑点地证明一个人有罪,那就应该判定他无罪。这既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也是防止冤假错案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终,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宣告代小权无罪,当庭释放。当38岁的代小权走出法院,与白发苍苍的母亲抱头痛哭时,那一幕,让无数人动容。11年的青春,换来了一句迟到的“无罪”。之后,代小权获得了国家赔偿,但失去的时光和心灵的创伤,又岂是金钱能够完全弥补的呢?

代小权案,就像一本沉重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追求正义的道路或许漫长曲折,但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和对证据的苛求,永远是光明最终能照进现实的唯一途径。

标签:代小权,冤假错案,无罪释放,疑罪从无,证据不足,司法公正,国家赔偿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