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高质量男性”到“油田开采”,徐勤根的网络魔幻漂流记

## 一、“高质量”的横空出世
故事的开端,是一段现在看来依旧让人“不明觉厉”的视频。2021年7月,徐勤根发布了他的“求偶”视频。画面中,他身着西装,梳着一丝不苟的油头(物理意义上的),脸上化着极不自然的“白面红唇”妆,用一种近乎AI的语调,缓缓介绍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人类高质量女性的视频。”
他罗列了自己的“优势”:金融行业精英、有海外工作经验、智商高、身体好、尊重女性等等。但这一切,都与他那诡异的妆容、僵硬的姿态和中英文夹杂的奇怪口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萌(或者说是反差“惊”)。这种强烈的违和感,让他瞬间突破了次元壁,从一个无人知晓的素人,变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 二、“油田开采”的全民狂欢
徐勤根火了,但火的方式有点特别。大家并没有真的去讨论他是否“高质量”,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巨大的“梗”来玩。
为什么他会这么火?其实,他精准地踩中了大众的“审丑”心理。在千篇一律的精致网红脸中,徐勤根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土味和油腻感,反而显得真实又滑稽,为网友们提供了绝佳的解压和吐槽素材。
## 三、光速变现与“翻车”
网络世界的规律是,流量的尽头是变现。徐勤根深谙此道。在爆火之后,他迅速开通了微博粉丝群,入群费高达每月2.5万元,一年更是要7.5万元。他声称群里会分享“高价值的金融经济信息和情报”,试图将自己的“高质量”人设进行商业化。
然而,这一操作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大家玩梗归玩梗,真要为此付出真金白银,那性质就变了。网友们纷纷指责他“吃相难看”、“割韭菜”。最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微博官方出手,以“宣扬不良价值观”为由,将他的账号永久禁言。
从爆红到“凉凉”,徐勤根只用了短短一个月。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互联网案例:你可以靠审丑走红,但想靠审丑变现,用户可不会答应。
## 四、他留下了什么?
如今,徐勤根早已淡出主流视野,但“人类高质量男性”这个词汇,却作为网络俚语被保留了下来,用来调侃那些过度自信甚至有些油腻的人。
回看整个事件,徐勤根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家,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对所谓的“精英阶层”和“婚恋市场”进行了戏仿和讽刺。他究竟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大师,还是一个碰巧走运的普通人?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他创造的“高质量”神话,都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史上,一抹怪诞又令人难忘的油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