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2014高考作文:那一年,我们为“老规矩”和“胶片味道”操碎了心!

重温2014高考作文:那一年,我们为“老规矩”和“胶片味道”操碎了心!

嘿,朋友们!说到高考,那可是咱们国家每年一度的“重头戏”。而高考作文,更是这出大戏里最吸引眼球的“压轴好戏”。每年高考放榜后,除了分数,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各省的作文题目了。2014年,我记得那可真是个“群英荟萃”的年份,各地的作文题风格迥异,有的接地气,有的充满哲思,还有的甚至带点文艺范儿,把考生们折腾得不轻,也把全国人民的讨论热情点燃了。

先说说全国卷吧!当年全国卷I(新课标I)出了个关于“经验与勇气”的材料作文:一个人上路,遇到狼和羊,人们通常认为狼会袭击羊,羊是弱者,但实际上却不是。这题一出,可把大家难住了。是要写打破常规的勇气?还是强调经验的局限性?抑或是探讨我们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当年我看到这题,也替考生们捏了把汗,这可不是简单地写个故事,得有深度、有思辨啊!

再看北京卷,那年的题目是“老规矩”。材料中提到了很多生活中关于“老规矩”的现象,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比如一些“老规矩”在现代社会是否还适用。这题目一出来,我就觉得特有意思。它既贴近生活,又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的思考。是坚守,是扬弃,还是创新?考生们有的写“老规矩”的温情与传承,有的写它们在时代发展中的尴尬与挑战,还有的呼吁新旧融合,总之是百花齐放。

上海卷则更显其一贯的“哲学范儿”,题目是关于“自由”的,以丹麦人捕鱼只钓大鱼为例,引导考生思考自由的内涵和界限。这可不是让你天马行空地乱写一通,而是要深入剖析“有限的自由”、“自律的自由”等等,很有挑战性。

而广东卷呢,当年凭借一个颇具诗意的题目“胶片的味道”,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讲的是摄影师用胶片拍照的故事,引发对时间、记忆、影像、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思考。这题一出,多少文艺青年摩拳擦掌,多少实用主义者愁眉不展。那种对“味道”的感悟,对“旧物”的怀念,可是需要一些人文情怀才能写得深刻动人。

江苏卷的“不朽”也很有深度,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价值、精神的传承等宏大命题。这题目很考验考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想写好可不容易。

总的来说,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比如“老规矩”和“经验”都与我们的日常认知息息相关;二是注重思辨,引导深度思考,无论是“自由”还是“不朽”,都要求考生跳出表面,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三是富含人文情怀,兼顾传统与现代,像“胶片的味道”就充满了对逝去时光和传统艺术的眷恋。

这些作文题,在当年引发了无数讨论,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们不仅考察了考生的语文功底,更折射出当年社会对教育、对文化、对年轻人思想深度的一种期待。十年过去,当我们再次回望这些题目,或许会发现它们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对生活、对世界保持一份思考和好奇。

标签:2014高考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广东卷,江苏卷,教育,社会现象,语文考试,高考回忆,老规矩,胶片的味道,经验与勇气,自由,不朽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