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活化石”,更是地质界的“造山运动”——走近张伯声

不只“活化石”,更是地质界的“造山运动”——走近张伯声

## 一、“这个地球,得换个看法了!”——石破天惊的“镶嵌”理论

你可能听说过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地球的表层由几大板块拼成,它们漂来漂去,一言不合就“碰瓷”,造出了高山和海沟。但在上世纪中叶,张伯生先生提出了一个同样石破天惊的理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这是个啥?别被这长长的名字吓到。咱们用个通俗的比方来理解:

想象一下,你家厨房铺了一地瓷砖,这就是“镶嵌”。结果呢,地下的暖气管道加热不均,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导致瓷砖地面拱起来一块,凹下去一块,像波浪一样起伏,这就是“波浪状”。

张伯声先生认为,我们的地壳就是这么个情况。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大铁板,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地块”(就是那些“瓷砖”)拼接而成的。这些地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形成了波浪状的起伏。这套理论,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地形西高东低,为什么矿产资源的分布总有那么些规律可循。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乃至全球大陆地质构造的全新大门。

## 二、不疯魔不成活的“张疯子”

理论再牛,也得靠实践检验。张伯生先生可不是个坐在书斋里的空想家,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行动派”,甚至为此得了个外号——“张疯子”。

为啥叫他“疯子”?因为他对野外地质考察的痴迷程度,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曾说,搞地质研究要有“四条腿”:自己的两条腿、一把地质锤和一架罗盘。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有个经典故事:有一次,他和学生在秦岭考察,为了看清一处关键的地质剖面,他竟然不顾危险,让人用绳子把他吊下悬崖。在凛冽的山风中,他就那么悬在半空,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本子记录,周围的学生看得心惊胆战,他却怡然自得,仿佛在自家的书房里。这种“疯劲儿”,正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质——对真理的极致追求。

## 三、行走的“活字典”与严师慈父

在学术上,张伯声是泰山北斗;在生活中,他却是个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长者。他在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任教多年,被学生们尊称为“活字典”和“活化石”。

说他是“活字典”,是因为无论你问什么地质问题,从中国的一个小地名到世界的一条大山脉,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比查资料还快还准。说他是“活化石”,则是因为他本人的经历就见证了中国现代地质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地质史。

他对学生要求极严,论文里的一个标点符号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但同时,他又像慈父一样关爱学生。他常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培养出的学生,后来大多成为了中国地质领域的中坚力量,这或许比他创立的学说本身,是更为宝贵的财富。

总而言之,张伯声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地质科学垒起了一座座高峰,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位科学家该有的最好模样:既能仰望星空,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又能脚踏实地,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标签:张伯声,地质学,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地质力学,院士,长安大学,科学家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