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跨栏”进校:是行为艺术,还是对官僚主义的“最后一跃”?

北大副教授“跨栏”进校:是行为艺术,还是对官僚主义的“最后一跃”?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主角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丁延庆老师。当时他骑着自行车要进校门,但行人/非机动车道闸机需要人脸识别,而旁边的机动车道却敞开着。面对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但就是能膈应死君子”的设定,丁老师估计也是一时“计上心头”,索性把自行车往旁边一放,后退两步,一个标准的跨栏姿势,轻松越过了闸机,动作行云流水,颇有几分专业运动员的风范。

这位“跨栏哥”可不是一般人

你可能以为这是哪个热血青年在搞行为艺术,但丁延庆老师本人,恰恰是一个充满“反差萌”的学界人物。他年少时曾是家喻户晓的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他的导师,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曾写过一篇名为《我的学生“神童”丁延庆》的文章,记录了他从神童到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如今,这位当年的“神童”成了北大副教授,却因为一个跨栏动作,再次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这种学术背景和不羁行为的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

为何一“栏”激起千层浪?

一个简单的跨栏动作,为什么能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它是对“一刀切”式管理的无声反抗。

疫情之后,很多单位、小区的管理都变得异常严格,各种扫码、刷脸、登记层出不穷。大家理解这是为了安全,但很多时候,这些规定在执行中会变得极其僵化,缺乏人性化的考量。就像这次的北大校门,机动车道大开,人却要走繁琐的流程,这种不合理的设置,恰恰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槽点”。丁老师这一跨,就像是帮大家出了口恶气,用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对这种“懒政”和形式主义说了“不”。

第二,它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大学精神的向往。

北大,在很多人心中,不仅仅是一所学府,更代表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一位受人尊敬的副教授,用这样一种略带“叛逆”色彩的方式表达不满,恰恰被很多人解读为这种精神的延续。这不是胡搅蛮缠,而是一种面对不合理规则时的“不服从”的智慧与勇气。大家赞扬的,是那个敢于用行动表达真实想法的、鲜活的“人”,而不是一个被规章制度完全束缚的“螺丝钉”。

第三,幽默是最好的解构武器。

如果丁老师是去跟保安激烈争吵,或者写一篇万字长文痛斥学校管理,效果可能远不如这次“跨栏”。这个动作本身充满了幽默感和戏剧性,它把一个严肃的、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了。大家在哈哈一笑中,瞬间get到了问题的核心。这种“体面的冒犯”,既表达了态度,又避免了对立,堪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非暴力不合作”实践。

据说,事情在网上发酵后,学校方面也很快做出了调整,优化了门禁管理。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丁老师的“惊天一跃”,最终换来了更便捷的通行。这个小小的“胜利”告诉我们,有时候,面对生活中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条条框框,除了默默忍受,或许我们还可以选择更从容、更智慧,甚至更有趣的应对方式。

标签:北大,副教授,跨栏,丁延庆,校园管理,官僚主义,社会热点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