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长”黄奇帆:那个让重庆GDP连翻几倍的“硬核男人”

“金融市长”黄奇帆:那个让重庆GDP连翻几倍的“硬核男人”

要说黄奇帆,就不能不提他身上最闪亮的标签——“懂经济”。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在来重庆之前,他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工作,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浦东的崛起。这段经历,让他对金融、产业布局、城市发展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所以,当他来到重庆,可以说是带着一整套“升级包”来的。

神操作一:无中生有,打造“世界笔记本电脑之都”

21世纪初,重庆的工业基础还是以重工业为主,跟高科技的电子产业八竿子打不着。当时全球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都在沿海地区,谁能想到要把生产线搬到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

黄奇帆就敢想,而且还做成了。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研发和销售是利润最高的两端,中间的加工制造利润最低。他看准了当时惠普等大品牌想降低物流和制造成本的痛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你们把订单给我,我负责把包括富士康在内的所有零部件厂商都“打包”搬到重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为了说服这些巨头,据说他亲自带着团队,把从重庆出发的“渝新欧”铁路能节省多少物流成本、缩短多少运输时间,算得清清楚楚。最终,他成功地把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和一大批配套企业“忽悠”到了重庆。短短几年,重庆从一个笔记本电脑产量为零的城市,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世界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是“重庆造”。这波“无中生有”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神操作二:发明“地票”,盘活城乡土地

城市要发展,就需要建设用地,但国家的土地指标是有限的,怎么办?黄奇帆又琢磨出了一个绝招——“地票制度”。

这个制度听起来复杂,其实道理很简单。农民自愿将闲置的宅基地、废弃的厂房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经过验收后,就能获得一张“地票”。这张“地票”就相当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可以在土地交易所里公开交易,卖给需要土地的开发商。

这一招简直是“一石三鸟”:

1. 城市: 获得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指标,发展空间大大增加。

2. 农村: 闲置土地被盘活,农民卖掉“地票”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善生活。

3. 国家: 守住了耕地红线,城乡土地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

这个创新在当时是全国独一份,充分体现了他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

神操作三:稳住房价的“定海神针”

在全国房价高歌猛进的那些年,重庆的房价却一直以“稳”著称,成为一股清流。这背后,黄奇帆的调控思路功不可没。

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比如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每年土地的投放量不超过城市建设总需求的50%;同时大力发展公租房,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分流了商品房市场的压力。他曾放出豪言:“只要有我在,重庆的房价就翻不了天。”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为重庆留下了一个相对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让“居者有其屋”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除了这些,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句王”和数据控。每次公开演讲,他几乎都是脱稿,能连续讲上三四个小时,各种宏观微观数据信手拈来,逻辑清晰得像在解一道数学题,中间还穿插着各种生动有趣的比喻。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专业又接地气的风格,让他圈粉无数,即便卸任多年,他关于经济的观点和演讲,依然是各大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

总而言之,黄奇帆在重庆的十几年,留下的不仅是飞速增长的GDP数字,更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和经济治理方法论,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标签:黄奇帆,重庆,金融市长,经济,地票制度,笔记本电脑之都,房价调控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