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振摄政王:执掌清末政权的铁帽子王

热振摄政王:执掌清末政权的铁帽子王

皇权下的亲王

奕詝出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宣宗道光帝的第六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其兄长咸丰帝即位,奕詝被封为醇亲王。

醇亲王奕詝是一位颇有能力的亲王。他饱读诗书,文韬武略皆有涉猎。咸丰帝在位期间,奕詝多次奉命出使,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

权力巅峰的摄政王

同治帝继位后,年仅六岁,朝政大权由慈禧太后和八位顾命大臣共同执掌。然而,顾命大臣专横跋扈,引起慈禧不满。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发动政变,恭亲王奕訢等顾命大臣被罢黜,奕詝被任命为领班军机大臣,辅佐同治帝。

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帝亲政,封奕詝为摄政王。从此,奕詝便成为清廷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

执政时的作为

作为摄政王,奕詝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兴办洋务企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他先后奏请成立了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化机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洋务运动,奕詝还积极参与外交事务,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他也尽力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敌入侵。

垂帘听政的太上皇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病逝,年仅19岁。奕詝的长子载湉继位,即光绪帝。由于光绪帝年幼,奕詝再次垂帘听政。

此后的十余年间,奕詝继续推行洋务运动,但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走向衰落。同时,慈禧太后干预政事,奕詝的权力逐渐被架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惨败。奕詝引咎辞职,退出政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奕詝病逝,享年66岁。

标签:热振摄政王,奕詝,清朝,执政,垂帘听政,洋务运动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