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天威:坐上时代过山车的“电谷”巨人

保定天威:坐上时代过山车的“电谷”巨人

要聊保定天威,咱们得把故事分成两段,一段是它光芒万丈的前半生,另一段是它令人唏嘘的后半生。

第一段:曾经的王者,输变电领域的“扫地僧”

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保定天威集团在国内输变电行业里,那可是说一不二的存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武林中的“扫地僧”,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实力深不可测。它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变压器等输变电设备,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极高,几乎是国家电力工程的“御用品牌”。

那时候的天威,是保定的骄傲。旗下上市公司“天威保变”(股票代码600550)是A股市场上的大白马,股价坚挺,分红稳定,是无数股民心中的“价值投资典范”。能在天威上班,那在当地绝对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整个保定也因为有天威等一批电力设备企业,而被誉为“中国电谷”,风光无限。简单说,那时的天威,就是工业领域的“优等生”,浑身都散发着“靠谱”的光芒。

第二段:豪赌的赛道,一脚踏入光伏的“泥潭”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大约2007年前后。当时,全球掀起了一股新能源热潮,尤其是光伏产业,被看作是未来的能源方向,政策扶持,资本追捧,简直是风口上的猪。

手握重金、意气风发的天威,也决定不能错过这个时代快车。于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一头扎进了光伏产业。从上游的多晶硅原料,到中游的硅片、电池片,再到下游的组件,天威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全产业链帝国”。这种“我全都要”的霸气战略,在当时看来是雄心壮志,但也为日后的崩盘埋下了最致命的伏笔。

第三段:冰与火之歌,从巅峰到谷底的自由落体

好景不长,过山车最刺激的下坡路段来了。2011年开始,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举起了“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大棒,海外市场瞬间冰封。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产业因过度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一泻千里,从“黄金”变成了“白菜价”。

对于重仓甚至“梭哈”了光伏的天威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巨额投资建成的生产线成了吞噬现金的无底洞,高价囤积的多晶硅原料成了烫手的山芋。公司的财务报表迅速恶化,曾经的利润奶牛变成了巨额亏损的黑洞。更要命的是,新能源业务的巨亏,把家底厚实的输变电主业也拖下了水。

最终,在2015年4月21日,这个日子被很多人记住。天威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无法按期兑付一笔高达8550万元的债券利息,成为中国首家债券违约的国有企业。这声惊雷,彻底打破了市场对于国企“刚性兑付”的信仰。随后,天威集团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破产重整的道路。

在我看来,天威的故事就像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巨人,在面对产业周期和技术迭代的浪潮时,也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战略决策而搁浅。盲目追逐风口,忽视自身能力边界,过度多元化,最终让这位曾经的“电谷”王者,留下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成为了历史书中的一页。

标签:保定天威,输变电,光伏,破产重整,中国电谷,国企违约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