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被“小明”支配的恐惧:揭秘2012江苏高考数学“神卷”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2012年在江苏参加高考的朋友,当你提到“高考数学”时,他/她的眼神里可能会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混合了恐惧、无奈、自嘲,甚至还有点“老兵”自豪感的光芒。这一切,都源于那张平均分可能只有80多分(满分160分)的数学卷。
## “江苏卷”的江湖地位:一直被仰望,从未被超越
在聊2012年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江苏高考在全国的“江湖地位”。长久以来,江苏高考以“自主命题、难度偏高、风格清奇”著称,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被考生们戏称为“苏大强附体”。别的省份考生刷的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而江苏考生面对的,除了“五三”,还有一本更让他们头皮发麻的“启东中学作业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考生早已对“难”字有了心理准备,但他们万万没想到,2012年的“难”是如此别开生面。
## 2012年的“核弹”:不只是一道题的“屠杀”
当年的考生走出考场,表情普遍凝重,不少人甚至是哭着出来的。大家讨论的焦点,惊人地一致——那道填空题的压轴题,传说中的“小明骑车”。
主角登场:“骑车永无尽头”的小明
这道题是填空题的第14题,也是最后一道。按照惯例,这道题应该是区分高分段学生的“拦路虎”,但2012年的这只“虎”显然是“史前巨兽”级别的。
题目本身是一道应用题,洋洋洒洒几大行字,描述了小明从家骑车到外婆家的情景。他先是匀速骑行,然后因为上坡减速,再因为下坡加速,中间可能还有平路……题目给出了分段函数和各种条件,要求解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取值范围。
它的“杀伤力”体现在哪呢?
1. 阅读量巨大: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上,光是读懂这段“小明历险记”就要花不少时间,极大地考验了考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
2. 计算量惊人:这不仅仅是套个公式那么简单,里面涉及了分类讨论、解不等式组等多个复杂步骤,一步算错,前功尽弃。
3. 心理冲击:作为一道填空题,它却有着解答题的“体量”和难度。无数考生在这道题上耗费了15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最终要么算不出来,要么算出一个自己都不信的答案。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巨大落差,直接导致后续解答题的做题心态瞬间崩塌。
考后,“小明”一战成名,成为年度“最让人讨厌的人”。“愿天堂没有小明骑车”、“小明你为什么不打车”之类的段子在网上疯传,成了一代江苏考生的共同“创伤记忆”。
“团伙作案”:整张卷子都不简单
当然,把锅全甩给“小明”也不公平。2012年的数学卷是“全方位立体式”的难。无论是前面的选择填空,还是后面的大题,都布满了陷阱。比如解析几何题的计算量一如既往地“反人类”,而最后的压轴大题更是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只能望“卷”兴叹,写个“解”字以示尊敬。整张试卷下来,考生感觉自己不是在考试,而是在经历一场智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被出题人“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 幕后“黑手”与深远影响
每当有“神卷”出世,民间总会流传起一个名字——葛军。这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因多次参与高考数学命题,且其命题风格以“创新、高难度”著称,被考生们尊称为“数学帝”。虽然官方从未确认2012年江苏卷是否出自他手,但这并不妨碍“葛军”二字成为高考数学“地狱难度”的代名词。
这张试卷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成为此后多年江苏考生口中的“传说”,也让全国人民见识到了江苏高考的“硬核”。对于亲历者而言,这既是一场残酷的洗礼,也是一段独特的青春回忆。如今,当他们回首往事,或许会笑着说:“想当年,我可是从‘小明’的车轮下活下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