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购:那场烧光了几十亿的互联网血战

百团大购:那场烧光了几十亿的互联网血战

一、战争的黎明:一个叫“团购”的风口

故事要从2010年左右说起。那会儿,一个叫Groupon的美国网站火得一塌糊涂,它的模式很简单:凑一堆人一起买东西,人越多,折扣越大。这模式,咱们老祖宗不早就玩过了嘛,叫“集采”。但套上互联网的外壳,它就变成了时髦的“团购”(Group Buying)。

这股风很快吹到了国内,仿佛一声令下,一夜之间,成百上千个模仿者拔地而起。拉手网、美团网、窝窝团、糯米网……这些名字你可能还依稀记得。当时做个团购网站的门槛有多低?据说租个服务器,套个模板,几千块钱就能上线开张。于是,在巅峰时期,全国同时存在的团购网站超过了5000家!5000多家啊!想象一下,那简直就是互联网版的“诸侯割据”,史称“千团大战”,后来战况升级,就成了更加悲壮的“百团大购”。

二、疯狂的“军备竞赛”:烧钱,烧钱,还是烧钱!

战争一旦打响,就由不得任何人了。为了抢地盘、抢用户、抢商户,各路“诸侯”都杀红了眼,战术高度统一且简单粗暴——烧钱。

1. 补贴大战:这是最直接的武器。“1元秒杀电影票”、“9.9元豪华双人套餐”,这种今天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价格,在当时却是常态。各家平台疯狂补贴,你补5块,我补8块,仿佛谁花的钱少谁就输了。我们这些消费者,就在旁边一边乐呵呵地薅羊毛,一边看着巨头们“为爱发电”。

2. 广告轰炸:那段时间,无论你是在等公交、坐地铁,还是在家看电视,都逃不过团购网站的广告轰炸。请明星代言、包下黄金时段、买断所有能买的广告位,钱就像纸一样撒出去,目的只有一个:让你记住它的名字。

3. 地推铁军:光有线上用户还不够,得有线下商户提供服务。于是,一支支被称为“地推铁军”的队伍应运而生。他们像梳子一样扫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一家家餐厅、电影院、KTV去谈合作。竞争激烈时,甚至会出现两家地推在同一个饭店门口为了抢单而大打出手的新闻,堪称“线下肉搏战”。

三、战争的结局:一地鸡毛与超级巨头的诞生

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模式,注定无法长久。很快,资本的潮水开始退去。那些没融到资、钱烧光了的小平台,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网站关停、人去楼空。曾经的5000多家“诸侯”,在短短一两年内就灰飞烟灭了99%。

最终,经过残酷的洗牌、合并、收购(比如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战场上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幸存者,而王兴带领的美团笑到了最后,从这场“血战”中杀出重围,一步步成长为今天涵盖我们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本地生活服务巨头。

“百团大购”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无比深远。它用几十上百亿的真金白银,完成了对中国用户的O2O(线上到线下)启蒙教育,让我们习惯了吃饭前先搜个券、看电影前先在线选座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为后来的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等一系列互联网烧钱战争,提供了一套标准的“作战剧本”。回望那段历史,真是既疯狂又有趣。

标签:团购,O2O,百团大购,美团,拉手网,烧钱大战,互联网泡沫,本地生活服务

> 同类文章:

>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

粤ICP备2023131599号